您的位置: 网站首页 >> 党建园地 >> 理论学习

理论学习

合肥七中党委中心组2022年第二次学习会(20220225)

时间:2022-02-25 17:44 作者:合肥七中 来源: 阅读次数:

合肥七中党委中心组2022年第二次学习会(20220225)(图1) 

关于召开2022年度党委理论学习中心组第二次

(扩大)学习会议的通知

各委员、各支部、各中心组成员:

根据学校党委安排,结合2022年党委理论学习中心组学习计划,经研究决定,开展党委理论学习中心组2022年度第二次集中(扩大)学习,现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学习时间:2022年2月25日(周五)下午3:00

二、学习地点:朝乾楼401议室

三、主持人:邓宗国

四、学习内容

(一)集中学习

1.习近平:不断巩固拓展党史学习教育成果,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满怀信心奋进新征程建功新时代

2.习近平:坚持严的主基调不动摇,坚持不懈把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推进

3.教育部2022年工作要点

4.《安徽省“十四五”教育事业发展规划》

(二)书面学习

1.习近平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专题研讨班开班式上的重要讲话精神

2.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关于建立中小学校党组织领导的校长负责制的意见(试行)》

3.教育部基础教育司2022年工作要点

4.中国共产党安徽省第十一届纪律检查委员会第二次全体会议决议

五、参会人员

校党委委员、各党支部书记、各处室负责人、各年级部负责人

六、学习议程

(一)学习环节

1.校党委书记、校长邓宗国领学:不断巩固拓展党史学习教育成果,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满怀信心奋进新征程建功新时代;坚持严的主基调不动摇,坚持不懈把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推进。

3. 校党委委员、副校长张永剑领学:教育部2022年工作要点

4.校党委委员、副校长刘先群领学:《安徽省“十四五”教育事业发展规划》

(二)交流发言

1.校党委副书记、副校长苏卫兵:关于不断巩固拓展党史学习教育成果,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满怀信心奋进新征程建功新时代。坚持严的主基调不动摇,坚持不懈把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推进学习心得

2.教务处主任童有彩:关于教育部2022年工作要点学习心得

3.团委副书记王平:关于《安徽省“十四五”教育事业发展规划》学习心得

(三)自由发言

(四)邓宗国书记作学习总结讲话

七、相关要求

1.请参学人员高度重视,按时参加会议,学习时做好学习笔记。

2.请会议交流发言的同志提前填写发言表格,准备好研讨发言材料,会前发给办公室庄高兴老师。

 

 中共合肥市第七中学委员会

                           2022年2月22日

习近平:不断巩固拓展党史学习教育成果  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满怀信心奋进新征程建功新时代

人民日报       2021-12-25

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近日作出重要指示指出,在全党开展党史学习教育,是党中央立足百年党史新起点、着眼开创事业发展新局面作出的一项重大战略决策。一年来,各级党组织认真贯彻党中央部署,按照学史明理、学史增信、学史崇德、学史力行的要求,精心组织实施、有力有序推进,整个党史学习教育求实、务实、扎实,广大党员、干部受到了一次全面深刻的政治教育、思想淬炼、精神洗礼,全党历史自觉、历史自信大大增强,党的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大大提升,达到了学党史、悟思想、办实事、开新局的目的。

习近平强调,要认真总结这次党史学习教育的成功经验,建立常态化、长效化制度机制,不断巩固拓展党史学习教育成果。要聚焦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推动全党学深悟透党的创新理论,弘扬伟大建党精神,坚定走好中国道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信心和决心,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满怀信心奋进新征程、建功新时代,以实际行动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

党史学习教育总结会议12月24日在京召开。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书记处书记王沪宁出席会议并讲话。他表示,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指示,从政治和全局的高度,深刻阐明开展党史学习教育的重大意义,充分肯定党史学习教育的显著成效和重大成果,对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推动党史学习教育常态化长效化提出明确要求,为总结好、巩固好、拓展好党史学习教育提供了重要遵循。我们要深入学习领会、坚决贯彻落实。

王沪宁表示,在全党开展党史学习教育,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之际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习近平总书记围绕党史学习教育作出一系列重要论述,深刻阐明了党百年奋斗的历史价值和学习党史的根本目的、基本要求、科学态度,把我们对党的历史的认识提升到新高度,为开展党史学习教育提供了根本遵循。一年来,各级党组织认真贯彻党中央决策部署和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推动党史学习教育扎实深入开展,广大党员、干部受到全面深刻的历史自信、理论自觉、政治意识、性质宗旨、革命精神、时代责任教育,在学史明理、学史增信、学史崇德、学史力行上取得显著成效。要巩固拓展党史学习教育成果,推动把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引向深入,引导广大党员、干部深刻领悟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党中央要求上来,以强烈的历史主动精神奋进新征程、建功新时代。

黄坤明在会上传达了习近平的重要指示并主持会议,丁薛祥、杨晓渡、陈希和苗华出席会议。

党史学习教育领导小组成员,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中央和国家机关各部门、各人民团体,中央军委机关有关部门负责同志,党史学习教育中央指导组负责同志、中央宣讲团成员等参加会议。会议以电视电话会议形式召开,各省区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设分会场。

《 人民日报 》( 2021年12月25日 01 版)

习近平:坚持严的主基调不动摇   坚持不懈把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推进

人民日报       2022-01-19

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18日上午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届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第六次全体会议上发表重要讲话。他强调,总结运用党的百年奋斗历史经验,坚持党中央集中统一领导,坚持党要管党、全面从严治党,坚持以党的政治建设为统领,坚持严的主基调不动摇,坚持发扬钉钉子精神加强作风建设,坚持以零容忍态度惩治腐败,坚持纠正一切损害群众利益的腐败和不正之风,坚持抓住“关键少数”以上率下,坚持完善党和国家监督制度,以伟大自我革命引领伟大社会革命,坚持不懈把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推进。

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李克强、栗战书、汪洋、王沪宁、韩正出席会议。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书记赵乐际主持会议。

习近平指出,2021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党中央坚定不移推进全面从严治党,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开好局、起好步提供了有力政治保障。今年是党的十八大以来第十个年头,十年磨一剑,党中央把全面从严治党纳入“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以前所未有的勇气和定力推进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刹住了一些多年未刹住的歪风邪气,解决了许多长期没有解决的顽瘴痼疾,清除了党、国家、军队内部存在的严重隐患,管党治党宽松软状况得到根本扭转,探索出依靠党的自我革命跳出历史周期率的成功路径。党的十八大以来,全面从严治党取得了历史性、开创性成就,产生了全方位、深层次影响,必须长期坚持、不断前进。

习近平指出,一百年来,党外靠发展人民民主、接受人民监督,内靠全面从严治党、推进自我革命,勇于坚持真理、修正错误,勇于刀刃向内、刮骨疗毒,保证了党长盛不衰、不断发展壮大。全面从严治党是新时代党的自我革命的伟大实践,开辟了百年大党自我革命的新境界。必须坚持以党的政治建设为统领,坚守自我革命根本政治方向;必须坚持把思想建设作为党的基础性建设,淬炼自我革命锐利思想武器;必须坚决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以严明纪律整饬作风,丰富自我革命有效途径;必须坚持以雷霆之势反腐惩恶,打好自我革命攻坚战、持久战;必须坚持增强党组织政治功能和组织力凝聚力,锻造敢于善于斗争、勇于自我革命的干部队伍;必须坚持构建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的制度规范体系,为推进伟大自我革命提供制度保障。

习近平强调,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继承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建党学说,总结运用党的百年奋斗历史经验,深入推进管党治党实践创新、理论创新、制度创新,对建设什么样的长期执政的马克思主义政党、怎样建设长期执政的马克思主义政党的规律性认识达到新的高度。这就是坚持党中央集中统一领导,坚持党要管党、全面从严治党,坚持以党的政治建设为统领,坚持严的主基调不动摇,坚持发扬钉钉子精神加强作风建设,坚持以零容忍态度惩治腐败,坚持纠正一切损害群众利益的腐败和不正之风,坚持抓住“关键少数”以上率下,坚持完善党和国家监督制度,形成全面覆盖、常态长效的监督合力。

习近平指出,要巩固拓展党史学习教育成果,更加坚定自觉地牢记初心使命、开创发展新局。要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持之以恒推进党史学习、教育、宣传,引导全党坚定历史自信,让初心使命在内心深处真正扎根,把忠诚于党和人民落到行动上,继承弘扬党的光荣传统和优良作风,为党和人民事业赤诚奉献,在新的赶考之路上考出好成绩。

习近平强调,要强化政治监督,确保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要把握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引导督促党员、干部真正悟透党中央大政方针,时时处处向党中央看齐,扎扎实实贯彻党中央决策部署,不打折扣、不做表面文章,纠正自由主义、本位主义、保护主义,不因一时一地利益而打小算盘、耍小聪明,确保执行不偏向、不变通、不走样。

习近平指出,要保持反腐败政治定力,不断实现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一体推进的战略目标。我们必须清醒认识到,腐败和反腐败较量还在激烈进行,并呈现出一些新的阶段性特征,防范形形色色的利益集团成伙作势、“围猎”腐蚀还任重道远,有效应对腐败手段隐形变异、翻新升级还任重道远,彻底铲除腐败滋生土壤、实现海晏河清还任重道远,清理系统性腐败、化解风险隐患还任重道远。我们要保持清醒头脑,永远吹冲锋号,牢记反腐败永远在路上。只要存在腐败问题产生的土壤和条件,腐败现象就不会根除,我们的反腐败斗争也就不可能停歇。领导干部特别是高级干部要带头落实关于加强新时代廉洁文化建设的意见,从思想上固本培元,提高党性觉悟,增强拒腐防变能力。领导干部要增强政治敏锐性和政治鉴别力。领导干部特别是高级干部一定要重视家教家风,以身作则管好配偶、子女,本分做人、干净做事。

习近平强调,要加固中央八项规定的堤坝,锲而不舍纠“四风”树新风。形式主义、官僚主义是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大敌。要从领导干部特别是主要领导干部抓起,树立正确政绩观,尊重客观实际和群众需求,强化系统思维和科学谋划,多做为民造福的实事好事,杜绝装样子、搞花架子、盲目铺摊子。要落实干部考核、工作检查相关制度,科学评价干部政绩,促进干部更好担当作为。要加强对党中央惠民利民、安民富民各项政策落实情况的监督,集中纠治教育医疗、养老社保、生态环保、安全生产、食品药品安全等领域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巩固深化扫黑除恶专项斗争、政法队伍教育整顿成果,让群众从一个个具体问题的解决中切实感受到公平正义。

习近平指出,要加强年轻干部教育管理监督,教育引导年轻干部成为党和人民忠诚可靠的干部。要从严从实加强教育管理监督,引导年轻干部对党忠诚老实,坚定理想信念,牢记初心使命,正确对待权力,时刻自重自省,严守纪法规矩,扣好廉洁从政的“第一粒扣子”。年轻干部一定要有清醒的认识,经常对照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对照党章党规党纪、对照初心使命,看清一些事情该不该做、能不能干,守住拒腐防变的防线。

习近平强调,要完善权力监督制度和执纪执法体系,使各项监督更加规范、更加有力、更加有效。各级党委(党组)要履行党内监督的主体责任,突出加强对“关键少数”特别是“一把手”和领导班子的监督。纪检监察机关要发挥监督专责机关作用,协助党委全面从严治党,推动党内监督和其他各类监督贯通协同,探索深化贯通协同的有效路径。要加强对换届纪律风气的监督,坚持党管干部原则,强化党组织领导和把关作用,特别是要严把政治关、廉洁关。

习近平指出,纪检监察机关和纪检监察干部要始终忠诚于党、忠诚于人民、忠诚于纪检监察事业,准确把握在党的自我革命中的职责任务,弘扬党百年奋斗形成的宝贵经验和优良作风,紧紧围绕党和国家工作大局发挥监督保障执行作用,更加有力有效推动党和国家战略部署目标任务落实。纪检监察队伍必须以更高的标准、更严的纪律要求自己,锤炼过硬的思想作风、能力素质,以党性立身做事,刚正不阿、秉公执纪、谨慎用权,不断提高自身免疫力,主动接受党内和社会各方面的监督,始终做党和人民的忠诚卫士。

赵乐际在主持会议时指出,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深刻总结新时代党的自我革命的成功实践,深刻阐述全面从严治党取得的历史性开创性成就、产生的全方位深层次影响,对把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推进、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作出战略部署。讲话立意高远、思想深邃、内涵丰富,具有很强的政治性、指导性、针对性,是推进新时代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的基本遵循,是纪检监察工作高质量发展的行动指南。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以永远在路上的坚定执着,继续打好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攻坚战持久战,为保持平稳健康的经济环境、国泰民安的社会环境、风清气正的政治环境作出应有贡献。

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书记处书记,全国人大常委会有关领导同志,国务委员,最高人民法院院长,最高人民检察院检察长,全国政协有关领导同志以及中央军委委员出席会议。

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委员,中央和国家机关各部门、各人民团体主要负责同志,军队有关单位、中央军委机关各部门主要负责同志等参加会议。会议以电视电话会议形式举行,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以及军队有关单位设分会场。

中国共产党第十九届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第六次全体会议于1月18日在北京开幕。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常务委员会主持会议。18日下午赵乐际代表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常务委员会作题为《运用党的百年奋斗历史经验推动纪检监察工作高质量发展,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的工作报告。

《 人民日报 》( 2022年01月19日 01 版)

教育部2022年工作要点

教育部

2022年教育工作的总体要求是: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历次全会精神,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深刻认识“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弘扬伟大建党精神,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服务构建新发展格局,坚持和加强党对教育工作的全面领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着力转变观念、守正创新、攻坚克难、守住底线,加快教育高质量发展,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以实际行动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

一、坚定不移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确保教育领域始终成为坚持党的领导的坚强阵地

1.学习宣传阐释党的创新理论。把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首要政治任务,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全力做好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和学习宣传贯彻,出台《直属机关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工作方案》,开展高校师生迎接、学习、宣传党的二十大专项行动,汇聚形成教育系统广大干部师生喜迎党的二十大浓厚氛围。巩固拓展教育系统党史学习教育成果,推动建立常态化长效化制度机制,深入推进党的历史和创新理论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实施伟大建党精神研究重大专项,深化“四史”教育。深化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原创性系统性学理化学科化研究阐释,启动实施面向2035高校哲学社会科学高质量发展行动计划,推动高校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布局设立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重大专项、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专项,推出一批重大研究成果,推进教育系统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院)建设。

2.始终把政治建设摆在首位。把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批示作为政治要件,作为党组会“第一议题”,部党组加强统筹协调,推进重大决策部署落地。持续开展直属机关“让党中央放心、让人民群众满意的模范机关”创建,分类指导推进直属机关党建高质量发展。构建高质量高校党建工作体系,会同中央有关部门指导推动落实《中国共产党普通高等学校基层组织工作条例》,健全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举办全国高校书记校长提高政治能力专题培训班,实现全国公办本科高校书记校长全覆盖轮训。纵深推进新时代高校党建示范创建和质量创优,实施院(系)党组织书记政治能力提升计划、教师党支部书记“双带头人”队伍质量攻坚计划、大学生党支部书记骨干培养计划,提升高校基层党组织政治功能。健全中小学校党组织领导的校长负责制,加强党对中小学校的全面领导。调研推动《民办学校党建工作重点任务》贯彻落实,指导各地加快推进民办学校章程建设,推动党建有关要求进章程。进一步提高建议提案办理工作能力和效果。提高离退休干部党建工作标准化规范化水平,组织干部离退休制度建立40周年纪念活动。推进新时代关工委建设。

3.维护教育系统安全稳定。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严格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加强直属机关和高校意识形态阵地管理,指导高校筑牢“三微一端”等阵地。强化保密宣传教育。深化巩固校园安全专项整顿成效。优化教育舆情监测、研判、报告、处置等流程机制。从严从紧科学精准做好教育系统新冠肺炎疫情常态化防控,确保师生生命健康。

4.坚定不移推进全面从严治党。聚焦“两个维护”强化政治监督,严明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持之以恒坚持严的主基调,压实管党治校政治责任。按照“当下改、长久立、系统治”要求,健全中央巡视整改长效机制,持续巩固深化整改成果。抓好直属机关、直属高校重点领域廉政风险防控,严格规范直属机关“三评一赛”,清理规范直属单位对外合作,从严管理面向中小学生的全国性竞赛活动。强化内部审计监督,完善审计查出问题整改长效机制。严格监督执纪问责,加强对违纪违法案件的查处和通报曝光力度,强化教育警示作用。完成巡视全覆盖任务,推进巡视巡察上下联动,健全巡视整改促进机制。严格落实中央八项规定及其实施细则精神,一严到底纠治“四风”,树立新风,推动形成严的氛围,优化政治生态和育人环境。

5.深入实施“十四五”教育发展规划。通过编写辅导读本等多种形式做好宣传解读。召开部署工作会议,推动各地将规划落实到本地区教育各领域、各层面、各环节。制定实施分工方案,强化年度工作计划和规划有效衔接。聚焦关键领域薄弱环节,深入实施教育强国推进工程,发挥中央预算内投资导向作用,改善各级各类学校办学条件。建立“十四五”规划纲要教育领域工程项目台账,逐项细化时间表、路线图,定期跟踪调度。开展规划实施年度监测评估。印发实施《关于构建教育高质量发展体系的指导意见》。重视教育科学研究,加强战略思考和系统谋划,开展有组织的重大教育科研。

6.落实教育优先发展战略地位。坚持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占国内生产总值(GDP)比例“不低于4%”,保证财政教育支出强度,加快支出进度,确保“两个只增不减”。加强义务教育教师工资收入保障,确保义务教育教师平均工资收入水平不低于当地公务员平均工资收入水平。坚持优化增效、补短扬长,新增教育投入更多用于薄弱环节,新增教育支出更多用于提高教师待遇。完善普惠性学前教育经费保障机制,出台国家层面学前教育生均公用经费标准,推动地方提高并落实公办园生均财政拨款标准或生均公用经费标准、普惠性民办园生均补助标准,提高幼儿园教师工资收入水平。指导各省(区、市)适时调整非义务教育阶段学费(保教费)、住宿费标准。推动各地严格落实普通高中生均公用经费标准,探索职业教育按专业大类差异化生均拨款制度。完善教育经费统计体系,加强财政教育投入和预算支出进度监测监督。完善教育行业国有资产管理制度,提高资产使用效益。全面加强校办企业国有资产监管。加强精准资助,推进资助育人,全面落实各项学生资助政策。落实过紧日子的要求,严肃财经纪律。

7.建设高素质专业化干部队伍。强化教育培训和实践锻炼,提高直属系统干部政治能力和专业素养。坚持新时代好干部标准,以正职和优秀年轻干部为重点,把政治标准放在首位,选优配强直属系统领导班子。加大统筹力度,积极推进干部交流,优化干部成长路径。做实做细管理监督,完善考核评价机制,强化关心关爱,激励干部担当作为。落实深化事业单位改革试点任务。深入推进直属高校人事制度改革。

二、加快完善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育人体系,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全面发展

8.深入推进“双减”。继续把“双减”工作摆在突出位置、重中之重,巩固成果、健全机制、扫除盲点、提升水平、维护稳定、强化督导。完善部际专门协调机制,推动各地健全工作机制。加强党的全面领导,指导培训机构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着力巩固学科类培训机构压减成果,在法定节假日、休息日、寒暑假指导各地开展常态巡查、坚决关停。加大对隐形变异培训查处力度,开展专项治理。规范培训收费行为,加强培训预收费监管。推动校外教育培训监管立法,加强执法力量,提升执法能力,抓好执法巡查。针对一些监管盲点,开展系统调研,指导各地规范管理。指导各地对非学科类培训机构,区分体育、文化艺术、科技等类别,抓紧明确主管部门,体现公益属性,实现常态化监管,防止出现新的野蛮生长。指导各地落实高中阶段学科类培训严格参照义务教育阶段执行的政策要求。建立全国校外教育培训专家委员会。组建校外培训社会监督员队伍,拓宽社会监督渠道,形成全社会参与监管并广泛支持校外培训治理的良好氛围。进一步提高学校作业设计水平、课后服务水平和课堂教学水平,健全课后服务经费保障机制,拓宽课后服务资源渠道,开展课后服务精品课程资源推介。利用“双减”工作监测平台,持续跟踪监测相关指标数据。

9.全面推动学校思政课建设。推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发挥思政课铸魂育人主渠道作用。召开“大思政课”建设推进会,实施“大思政课”建设方案。重点开好“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课程,加强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核心内容的课程群建设,组织开展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大学习领航计划系列主题活动。设立一批实践教学基地,建设全国高校思政课教研系统,建好高校思政课教学创新中心。研制普通高校本科专业类课程思政教学指南。统筹推进本硕博、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支持建设一批思政课一体化基地,研制关于进一步加强中小学思政课建设的意见。会同中央宣传部召开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推进会,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本硕博一体化人才培养,提升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管理水平。实施高校思政课教师能力提升攻坚计划,“一校一策”推动配齐建强思政课教师队伍,加强研修基地建设,办好“周末理论大讲堂”、骨干教师研修班,建立健全思政课教师“手拉手”帮扶机制。分专业大类深入推进职业院校课程思政建设,举办职业学校思想政治教育课程教师教学能力比赛和中职学校班主任能力比赛。继续开展各类示范培训,提高中小学德育队伍专业能力。

10.加强和改进学校思想政治工作。全面实施时代新人培育工程。深化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和“三全育人”综合改革,健全“国家—省级—高校”三级网络思政体系运行机制。推进职业院校“三全育人”典型学校建设。推进“一站式”学生社区综合管理模式,实现对1000所左右高校有效覆盖。持续推动各地各高校落实高校辅导员配备需求,加强高校辅导员素质能力提升精准赋能平台建设。开展“青春使命”“技能成才强国有我”“学习新思想做好接班人”“开学第一课”等主题教育活动,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推进绿色低碳发展系统纳入国民教育体系。发挥“五老”优势,继续开展“新时代好少年”主题教育读书活动、“读懂中国”活动。

11.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全面发展。践行健康第一理念,实施学校体育和体教融合改革发展行动计划,举办首届中国青少年足球联赛,筹备首届全国学生(青年)运动会。办好成都第31届世界大学生夏季运动会和晋江第18届世界中学生夏季运动会。启动实施中国青少年健康教育行动计划,继续推进健康中国中小学健康促进专项行动。强化高校学生体质健康促进工作,实现儿童青少年总体近视率比2021年下降0.5到1个百分点。实施全国健康学校和急救教育试点学校建设计划。完善大中小学相衔接的美育课程体系,强化美育教师队伍建设,开展美育浸润行动计划,建设一批美育名师工作室。举办全国第七届中小学生艺术展演,启动大中小学生艺术展演改革。推进中考美育改革试点。推进大中小学劳动教育,全面加强涉农高校耕读教育,推进职业院校劳动教育,开展中小学生职业启蒙教育。指导中小学劳动教育实验区开展工作,持续开展大中小学生劳动素养发展状况监测。加强和改进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实施学生心理健康促进计划,做好科学识别、实时预警、专业咨询和妥善应对。

12.加快构建中国特色高质量教材体系。总结《全国大中小学教材建设规划(2019—2022年)》实施情况,督促指导地方和高校健全教材领导和工作机制。印发教材工作责任追究指导意见。印发修订后的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启动各学科教材编修。完成中等职业学校三科统编教材和数学等七科公共基础课程教材编审,于2022年秋季学期投入使用。修订已出版相关教育部马工程重点教材,完成在编在审马工程重点教材。实施《新时代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教育部重点教材建设推进方案》,启动第一批新教材的编写、遴选、修订。推进马克思、恩格斯、列宁关于哲学社会科学及各学科重要论述摘编编写。推进首批9种中国经济学教材编写,启动中国新闻学、中国法学教材编写,加快建设一批原创性高水平哲学社会科学教材。出台“十四五”普通高等教育本科教材建设规划,遴选建设一批“十四五”职业教育国家规划教材。全面规范教材、教辅及课外读物进校园管理,严格教材审核把关,加强数字教材建设与管理。完善中小学地方课程管理制度。加强首届全国教材建设奖获奖成果宣传推广。遴选确定一批国家教材建设重点研究基地。启动研制新时代大中小学教材建设规划。

13.加强学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以增进共同性为方向,推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与中小学德育和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紧密融合。进一步提高各类民族班专项计划精准度契合度。继续实施新疆班西藏班校园足球融合赛事。开展“组团式”援疆教育人才选派工作。会同有关部门加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基地建设与管理。

14.提升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普及水平和质量。研制国家语言发展规划。落实《国家语言文字事业“十四五”发展规划》。实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普及提升工程和推普助力乡村振兴计划,指导普通话普及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的省份实施“一地一策”。加强民族地区推广普及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推进学前儿童普通话教育,实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示范培训计划。传承弘扬中华优秀语言文化,实施中华经典诵读工程、古文字与中华文明传承发展工程、中华思想文化术语传播工程、中国语言资源保护工程,办好第四届中华经典诵写讲大赛。加强全球中文学习平台建设。加强高等学校语言文字工作。建设国家语言文字推广基地。加强语言文字规范化标准化信息化建设,发布《中小学生普通话水平测试等级标准》。实施《国家语委“十四五”科研规划》,推进语言文字人才队伍、科研机构、语言学学科建设。印发加强新时代语言文字国际合作交流文件。编制实施《国际中文教育发展规划(2021-2025年)》,完善国际中文教育标准体系。

三、积极回应群众关切,不断促进教育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

15.推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出台构建优质均衡的基本公共教育服务体系的意见,指导县域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创建工作,召开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经验交流会。研制集团化办学指导意见。全面落实免试就近入学全覆盖和“公民同招”,指导各地完善学校划片政策。深入做好随迁子女就学工作。修订出台学籍管理办法,严格规范学籍管理。深化基础教育综合改革,总结推广第一批实验区成果,遴选建立第二批基础教育综合改革实验区。持续推进基础教育优秀教学成果推广应用计划。充分发挥基础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指导教学改革作用。开展基础教育精品课遴选工作。建立利用社会资源支持学校教育教学和课后服务的有效机制。

16.统筹推进乡村教育振兴和教育振兴乡村工作。研制教育系统乡村振兴指导性文件,贯穿打通县域基础教育、市域职业教育和省域高等教育,形成具有教育特色、发挥教育优势的乡村振兴工作法。持续巩固拓展教育脱贫攻坚成果,推进控辍保学从动态清零转向常态清零。把乡村教育融入乡村建设行动,更好发挥农村中小学的教育中心、文化中心作用。扩大实施中小学银龄计划。会同有关部门实施“八一爱民学校”援建,做好东部地区对口支援国家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中职、普高工作。做好直属高校定点帮扶,培育一批精准帮扶典型项目和创新试验项目,探索在乡村振兴领域建立成果转化平台。做好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实施工作,落实县级政府主体责任,大力推进食堂供餐。完善“三区”人才支持计划教师专项计划,引导人才向艰苦地区和基层一线流动。引导农村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示范县主动对接当地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发挥百所乡村振兴人才培养优质校引领作用,助力培养高素质农民和农村实用人才。

17.加快发展学前教育、普通高中教育和特殊教育。实施“十四五”学前教育发展提升行动计划,进一步提升学前教育普及普惠水平,推动各地以县为单位完善普惠性资源布局规划,加强城镇新增人口、流动人口集中地区和乡村幼儿园建设。开展城镇小区配套园治理“回头看”。加大公办园教师核编补充力度,按同工同酬要求落实教师待遇。指导各地推进幼小衔接试点,全面提升保教质量。加强县域普通高中建设,实施“十四五”县域普通高中发展提升行动计划,启动实施县中托管帮扶工程。加快推动普通高中特色多样发展,全面实施新课程新教材,以强化特色引领高中学校健康发展,严格落实公办民办普通高中同步招生和属地招生政策。启动实施“十四五”特殊教育发展提升行动计划,推进特殊教育拓展融合提升,“一人一案”提高残疾儿童少年义务教育普及水平,推动特殊教育向两端延伸发展。加强标准化特殊教育学校和校园无障碍环境建设,推进特殊教育资源中心和资源教室建设。研制加强专门教育管理办法。

18.促进高校毕业生更加充分更高质量就业。实施“就业创业促进行动”,健全就业创业促进机制,推动就业创业工作提质增效。完善市场化社会化就业机制,建设打造一批全国性、区域性、行业性大学生就业市场。引导毕业生到中小企业就业、灵活就业,促进创新创业带动就业。健全毕业生基层就业支持体系,推动优化各类政策性岗位招考时间安排。建立健全就业育人支持体系,强化就业指导服务,打造一批就业指导名师、金课和优秀教材。实施宏志助航计划,重点帮扶就业困难毕业生群体。推动就业与招生培养联动改革,实施供需对接就业育人项目。落实就业“一把手”工程,配齐建强就业工作队伍。组织开展就业育人典型案例和毕业生就业创业典型人物总结宣传工作。

四、全面提升教育服务能力,为构建新发展格局提供坚强支撑

19.加快培养、引进国家急需的高层次紧缺人才。积极参与建设国家战略人才力量,着力集聚一批战略科学家、学术领军人才和高水平创新团队,培养一大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优秀青年人才。加强基础学科人才培养,印发《关于加强基础学科人才培养的意见》,实施基础学科专业、课程、教材、实践条件等专项建设行动。积极探索拔尖创新人才早期发现和选拔培养机制,加大强基计划实施力度,支持实施本硕博一体化人才培养改革。研制《关于加强碳达峰碳中和人才培养体系建设行动方案》。启动国家产教融合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建设,培养工程技术和国防科技人才。印发《关于加强和改进新时代高等学校人才队伍建设的意见》。修订《“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管理办法》,实施好国家重大人才工程。大力加强人才国际交流。

20.支撑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加快战略科技力量建设,强化有组织科研,坚持“四个面向”,组织大任务、建设大平台、组建大团队。主动与行业部门、地方政府和骨干企业对接,共同凝练科学技术问题,组织重大攻关任务。加快前沿科学中心、集成攻关大平台等重大平台的建设培育,推动国家重点实验室重组、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建设,加快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完善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和工程研究中心布局,建设首批基础学科研究中心和医药基础研究创新中心。服务国家区域发展战略,推进产学研深度融合,组织高校与地方成立联合创新中心、与企业开展协同攻关,加强科技成果转移转化能力建设。支持战略科技人才和领军人才为首席科学家组织大团队,启动实施科技领军人才团队和优秀青年团队项目。提升高校创新开放合作水平,支持高校牵头发起国际大科学计划和工程。推进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实验室建设,积累总结试点经验。优化高校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结构体系。启动建设社科创新团队。发挥高校智库作用,提高咨政建言质量和社会服务能力。加强科研伦理规范和监管,加强科研诚信教育,弘扬科学家精神,营造良好创新生态。

21.增强职业教育适应性。引导中职学校多样化发展,培育一批优质中职学校。实施中职、高职办学条件达标工程。稳步发展职业本科教育,支持整合优质高职资源设立一批本科层次职业学校。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推动职业教育股份制、混合所有制办学,推动职业教育集团(联盟)实体化运作,支持校企共建“双师型”教师培养培训基地、企业实践基地。印发新版专业简介和一批专业教学标准。推进实施《职业学校学生实习管理规定》,加强实习管理。发展中国特色学徒制,推进岗课赛证综合育人。实施先进制造业现场工程师培养专项计划,加强家政、养老、托育等民生紧缺领域人才培养。积极推动技能型社会建设,大力营造国家重视技能、社会崇尚技能、人人享有技能的社会环境。

22.提升高等教育服务创新发展能力。调整优化学科专业结构,发布实施新一版学科专业目录及管理办法,发布首批急需学科专业引导发展清单及管理办法,试点建设一批学科交叉中心。实施新时代高等教育育人质量工程,建设高质量人才培养体系。统筹卓越拔尖人才培养,深入实施卓越拔尖人才培养计划,加强和改进科学教育、工程教育,深入推进新工科、新医科、新农科、新文科建设,加快培养理工农医类专业紧缺人才。加强卓越工程师培养,推动高校和企业共同设计培养目标、制定培养方案、实施培养过程,实行校企“双导师制”。打造一批未来技术学院、现代产业学院、高水平公共卫生学院和专业特色学院,推进国家产教融合创新平台建设,培育建设一批特色化高端医疗装备工程实践创新教学中心,推进虚拟教研室试点建设。布局建设新型高水平理工科大学。印发《关于加快新农科建设推进高等农林教育创新发展的意见》,研制《普通高等医学教育临床教学基地建设和管理规定》。加快紧缺领域新形态教学资源建设。规范高等学校在线开放课程教学管理。实施新时代振兴中西部高等教育攻坚行动,打造中西部高等教育发展“西三角”,实施“慕课西部行计划”2.0,精准实施对口支援西部高校工作,深入实施高校银龄教师支援西部计划。发挥四方联动机制作用,纵深推进部省合建工作。加强部部共建合作,启动省部共建2.0。建设一批国家级创新创业学院、创新创业实践教育中心,办好第八届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广泛开展“青年红色筑梦之旅”活动,办好中国大学生工程实践与创新能力大赛,深入实施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办好第十五届全国大学生创新创业年会。召开直属高校工作咨询委员会第三十一次全体会议。组建第八届全国高等学校设置评议委员会,指导各地编制实施“十四五”时期高校设置规划,统筹开展高校设置工作与独立学院转设。合理确定高校办学规模和结构,加强高校异地办学等机构规范管理。

23.深入推进“双一流”建设。扎根中国大地、瞄准世界一流,引导建设高校强化学科重点建设,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实施一流学科培优行动和基础学科深化行动。按照基础研究、工程技术、人文社会科学人才培养的不同规律和需求标准,完善多元评价体系和常态化监测系统,逐步淡化一流大学建设高校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的身份色彩,选择具有鲜明特色和综合优势的建设高校赋予一定建设自主权,探索分类特色发展模式。开展教育部与各省(区、市)新一轮“双一流”重点共建,加大统筹协调,支持各高校“双一流”建设。

24.提高继续教育服务供给能力。加快构建服务全民终身学习的教育体系。规范发展高等继续教育,出台关于推进新时代普通高校举办学历继续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加强对普通高等学校举办非学历教育规范管理,对直属高校非学历教育领域问题进行专项整治。修订高等学历继续教育专业设置管理办法,研制专业教学基本要求和办学基本条件要求、校外教学点及社会助学活动管理办法。推进国家资历框架和国家学分银行研究与实践。制订自学考试工作实施细则,推进自学考试内容和形式改革。推进国家开放大学创新发展,推动社区教育办学网络建设。持续开展社区教育“能者为师”特色课程推介共享行动。加快发展老年教育,加快推进国家老年大学筹建工作,开展老年人运用智能技术教育培训,开展“智慧助老”优质工作案例、教育培训项目及课程资源推介行动。推进学习型城市建设,办好全民终身学习活动周。

五、深化改革扩大开放,持续为教育发展注入强大动力

25.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坚决推进“破五唯”,落实部门、部内、地方、高校工作清单,加强典型经验总结和宣传推广。加大对违反“十不得一严禁”行为监测和整改力度。出台幼儿园保教质量评估指南,落实义务教育质量评价指南、普通高中办学质量评价指南。研制《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工作指南》《学生发展指导工作指南》。落实哲学社科领域破除“唯论文”、正确认识和规范使用高校人才称号等文件,突出创新价值、能力、贡献的评价导向。组织开展第九届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人文社会科学)评选。

26.积极稳妥推进考试招生制度改革。推进中考改革、推动各省(区、市)全面推进招生录取综合改革,加快实现省级统一命题,继续组织开展中考命题评估。深化高考综合改革,稳妥启动第五批高考综合改革,指导有关省份因地制宜出台改革方案并抓好组织实施。深化考试内容改革,健全德智体美劳全面考查的内容体系,加强对学生关键能力的考查。深入实施高职院校分类考试,着力选拔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严格规范高校艺术类专业、高水平运动队考试招生管理,进一步提高艺术体育人才选拔水平和质量。深入实施“高考、研考护航行动”,平稳有序做好高考、研考组织工作。

27.推动区域教育创新发展。深化“四点一线一面”,强化统筹,提升区域办学水平和服务创新能力。推进京津冀教育协同发展,重点推进首批疏解项目选址、经费支持。做好长三角教育现代化监测评估,发布长三角教育现代化指数。推动黄河流域九省区教育协同发展。积极落实关于推进粤港澳大湾区高等教育合作发展规划,支持高起点新机制创建高水平大学及办学合作。推动新时代教育服务东北振兴取得新成效。推进海南国际教育创新岛建设,推进境外高水平大学、职业院校在海南自由贸易港设立理工农医类学校。

28.实施教育数字化战略行动。强化需求牵引,深化融合、创新赋能、应用驱动,积极发展“互联网+教育”,加快推进教育数字转型和智能升级。推进教育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建设国家智慧教育公共服务平台,创新数字资源供给模式,丰富数字教育资源和服务供给,深化国家中小学网络云平台应用,发挥国家电视空中课堂频道作用,探索大中小学智慧教室和智慧课堂建设,深化网络学习空间应用,改进课堂教学模式和学生评价方式。建设国家教育治理公共服务平台和基础教育综合管理服务平台,提升数据治理、政务服务和协同监管能力。强化数据挖掘和分析,构建基于数据的教育治理新模式。指导推进教育信息化新领域新模式试点示范,深化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融合创新。健全教育信息化标准规范体系,推进人工智能助推教师队伍建设试点工作。建立教育信息化产品和服务进校园审核制度。强化关键信息基础设施保障,提升个人信息保护水平。

29.全面推进依法治教。深入推进习近平法治思想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配合做好职业教育法、学前教育法、学位法、教师法审议,推进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修订,推动终身学习法、教育法典化立法研究,继续实施规章建设行动计划。落实家庭教育促进法,会同相关部门研制构建家校社协同育人的指导意见,推动学校提升家庭教育指导能力,探索在高校开设家庭教育选修课。深化教育领域“放管服”改革,编制教育部权责清单,强化文件合法性审查。进一步健全教育行政执法和执法监督机制,研制《教育行政执法与监督办法》。优化教育政务服务,推进“一网通办”和标准化、规范化、便利化建设。落实统计督查整改任务,深入推进教育统计现代化改革,加强统计数据治理,强化统计监督职能。推动高校章程修订,深入推进依法治校,抓好法律法规在学校的落实落地。落实教育系统“八五”普法规划,开展青少年法治教育,持续办好全国学生“学宪法 讲宪法”系列活动和“宪法晨读”活动,推进教师网络法治教育培训。

30.深化教育督导体制机制改革。推进《教育督导条例》修订,指导各地制定《教育督导问责实施办法》。继续把“双减”督导作为教育督导“一号工程”,加大督办、通报、约谈和问责力度。做好省级人民政府履行教育职责评价,继续把“双减”“两个只增不减”和落实义务教育教师工资收入“不低于”情况作为评价重点。稳步推进学前教育督导评估,启动中小学幼儿园校(园)长任期结束综合督导评估试点。召开全国县域义务教育基本均衡发展总结大会,认定一批“优质均衡”县(市、区)。做好国家义务教育质量监测,研究开展高中教育质量监测试点。修订中等职业学校办学能力评估办法和高等职业院校适应社会需求能力评估办法,启动第四轮职业院校评估。修订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合格评估办法,研制“十四五”期间本科教育教学审核评估计划,做好年度合格评估和审核评估工作。做好高等教育质量监测国家数据平台建设,开展本科教学质量报告工作,探索开展质量监测预警。支持专业机构做好本科专业认证。发布专业学位水平评估和学科评估结果,对评估结果较差的单位予以督导。研制高校评估归口管理办法,减轻高校负担。开展博士硕士学位论文和本科毕业论文(设计)抽检。加大高校评估整改督导复查力度。探索建设教育督导信息化平台。组织北京、上海、江苏、浙江做好PISA2022正式测试。

31.支持和规范民办教育健康发展。持续深化民办教育分类管理改革,发挥民办教育工作部际联席会议制度作用,完善民办学校分类扶持、分类管理的政策举措,指导各地加快出台配套政策。积极稳慎推进规范民办义务教育发展专项工作,加快优化义务教育结构,确保义务教育学位主要由公办学校和政府购买服务方式提供。研制民办学校举办者变更管理办法,维护教育公益属性,研制加强对民办学校全方位督导的指导文件,引导民办教育有序健康高质量发展。

32.推进高水平教育对外开放。举办中外高级别人文交流机制会议,推进共建“一带一路”教育行动高质量发展,加强同东盟职业教育、学历互认等合作,建立中国—东盟教育高官磋商机制,办好中国—东盟教育交流周。实施“未来非洲—中非职业教育合作计划”,举办国际性职业教育大会,主办金砖国家教育部长会议,建立金砖国家职业教育联盟和举办职业教育技能大赛,推进“鲁班工坊”建设。加强对欧高层次和技术技能人才培养工作,做实做细与俄乌等国留学生交流,深化国际产学研用合作,开展具有法人资格的中外合作办学机构、内地与港澳地区合作办学机构培养模式改革试点。深化国家公派出国留学体制机制改革,健全出国留学人员行前培训工作机制。打造更具国际竞争力的留学教育,改革中国政府奖学金招生培养机制,推进来华留学生国情教育教材和课程建设。发布实施《外籍教师聘任和管理办法(试行)》,启用外籍教师综合信息服务平台。推动和支持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政府履行教育管治主体责任,支持并推动内地优质基础教育资源赴香港举办内地课程学校,探索海峡两岸教育融合发展,巩固内地(大陆)与港澳台教育交流平台,完善港澳台学生培养管理工作。推进海外中国学校试点建设。深化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战略合作,推进上海合作组织框架下教育合作,积极参与全球教育治理,持续做好国际组织人才推送工作,探索开展围绕开放科学的国际合作,继续办好国际人工智能与教育会议、世界慕课与在线教育大会、“一带一路”青年创意与遗产论坛等。

六、把教师作为教育发展的第一资源,打造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教师队伍

33.加强教师思想政治和师德师风建设。持续推进高校教师思想政治建设专项工作。落实《关于完善高校教师思想政治和师德师风建设工作体制机制的指导意见》。选树宣传教师典型,持续做好师德教育。做好首批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总结推广,完成第二批创建。推进教师考核评价改革,强化教师思想政治素质考察。开展高校教师思想政治和师德师风情况专项检查,严肃查处师德师风案件,通报师德违规典型案例,严格落实师德师风问题“黑名单”制度,探索建立师德违规案例指导制度。

34.全面夯实教师发展之基。实施新时代基础教育强师计划,重点建设一批国家师范教育基地、国家教师队伍建设改革实验区,实施师范教育协同提质计划。实施中西部欠发达地区优秀教师定向培养计划。优化部属师范大学师范生公费教育政策。实施中小学教师发展协同提质计划。统筹师范生培养和教师在职培训内容,加强对课程教材方面的培养和培训力度。加快完善职业教育教师培养培训体系,实施职业院校教师素质提高计划,设立国家级示范培训项目。鼓励高水平综合性大学举办教师教育。

35.完善教师管理与待遇保障。完善中小学教师资格考试政策。推动各地加强中小学教职工编制保障。研究完善中小学岗位设置管理办法,提高中小学中级、高级岗位结构比例。加强工资待遇保障,提高教龄津贴标准,落实好乡村教师生活补助政策,逐步提高乡村教师待遇,支持艰苦边远地区改善乡村教师周转宿舍。深化义务教育教师“县管校聘”管理改革,有序推进教师交流轮岗。推进中小学教师减负工作,严控进校园事项,督促各地落实已经出台的中小学教师减负清单。继续实施“乡村优秀青年教师培养奖励计划”。开展2022年国家级教学成果奖评审。

安徽省“十四五”教育事业发展规划

安徽省教育厅

为加快安徽教育现代化和教育强省建设,依据《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安徽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制定本规划。

一、发展环境

(一)“十三五”时期教育事业发展的主要成就

“十三五”以来,省委、省政府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教育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得到有效缓解,人民群众教育获得感明显增强,截至2020年底,全省共有各级各类学校2.28万所,在校生1295.4万人,专任教师71.95万人。学前教育毛入园率94.9%,义务教育巩固率95.5%,高中阶段毛入学率92.3%,从2018年起,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超过50%,新增劳动力平均受教育年限由2015年的13.3年提高至14.3年,教育事业发展主要指标均超过全国平均水平,为建设教育强省奠定了坚实基础。

1.发展水平迈上新台阶。学前教育普及普惠程度显著提高,普惠性幼儿园覆盖率超过80%,实现农村“一镇一园”。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水平快速提升,提前3年实现全省县(市、区)全部通过县域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国家认定。普通高中教育持续稳步发展,办学特色提升明显,中等职业学校布局和功能不断优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不断深入,基本实现专业群对产业群全覆盖。高等教育加快向内涵式发展转变,在全国率先建设应用性高等教育体系,分地方特色、地方应用型和地方技能型3类建设高水平大学。终身教育体系建设取得较大进展,面向全社会的继续教育平台和远程教育网络体系基本建立,服务全民终身学习的“立交桥”初步形成。

2.教育改革取得新成效。跻身全国“三全育人”综合改革试点省,在全国率先挂牌成立省高校网络思想政治工作中心,打造全国第一家省级“教管服一体化智慧思政大数据平台”。教育评价改革稳步推进,唯分数、唯升学、唯文凭、唯论文、唯帽子的顽瘴痼疾初步扭转。教育督导管理体制改革进一步深化,教育督导质量和水平不断提高。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不断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稳步推进,高质量完成国家高职扩招任务。双元制、中国特色学徒制等符合职教特点的育人模式初步建立,“实践能力培养、创新创业教育、社会责任教育”三位一体育人模式基本形成,省属高校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立项数连续多年居全国第一,大学生学科和技能竞赛成绩居全国第一方阵。新增一批硕士、博士学位点,部分填补了我省学科授权空白领域。3所高校13个学科入选国家“双一流”建设名单,5所高职院校进入国家“双高计划”建设单位。高校主动服务“五个一”创新主平台建设,深度参与24个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发展基地建设。在30所高校建立53个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支持16所高校建设新型智库。中德教育合作示范基地建设稳步推进,安徽大学与美国纽约石溪大学合作举办我省首个中外合作办学机构,教育对外开放日趋活跃,深度融入长三角教育高质量一体化发展。

3.发展保障得到新强化。加强党对教育工作的全面领导,扎实推进学校基层党组织标准化规范化建设,以党建引领教育事业发展,探索教育优先发展的特色路径,实现教育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与城镇化建设和人口变动相协调。教育经费投入机制不断完善,农村义务教育国家“两免一补”政策全面落实,职业教育生均拨款制度全面建立,本科高校生均拨款制度巩固完善。教师队伍整体素质明显提升,学历层次显著提高,在全国第一批将高校教师职称评审权全部下放至高校。教育信息化进程持续加快,“三通两平台”建设与应用走在全国前列,智慧学校建设全面推进,实现农村教学点在线课堂常态化教学全覆盖,疫情防控期间线上教育教学全面实施。学校内部治理改革持续深化,现代学校制度建设加快,教职工依法参与学校民主管理权利得到保障,民办教育体制改革逐步深化。全社会关心支持教育事业发展的热情不断高涨。

(二)“十四五”时期安徽教育发展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十四五”时期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之后,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第一个五年,也是安徽奋勇争先、加快建设现代化美好安徽的关键五年。经济社会发展方式、动力、结构和形态都将发生深刻变化,教育事业发展面临新的机遇与挑战,需要在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上展现更大作为,全面提升服务国家战略和区域发展能力,在服务安徽打造具有重要影响力的科技创新策源地、新兴产业聚集地、改革开放新高地和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区,建设现代化美好安徽中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一是服务全国构建新发展格局的机遇与挑战。国家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有利于我省发挥区位交通、市场腹地、人力资源、生态环境优势,打造成为国内大循环的重要节点、国内国际双循环的战略链接。教育事业发展应牢牢把握这一战略机遇,推进高质量教育体系建设,把安徽建设成为人才培养、知识创新的重要策源地,提升服务国家战略的能力。

二是重大战略叠加效应集中释放的机遇与挑战。国家正在大力实施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共建“一带一路”、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和中部地区高质量发展等重大战略,有利于我省发挥左右逢源等优势,在新一轮高水平对外开放和区域合作中提升发展位势。教育事业发展应抢抓政策红利,结合安徽实际,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全面提升各级各类学校办学水平。

三是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的机遇与挑战。前沿引领技术和颠覆性技术创新正在塑造新的经济形态,有利于我省发挥科教资源集聚、重大创新平台集中的“关键变量”作用,在世界科技竞争中抢占新的制高点。教育事业发展应聚焦提升原始创新能力,聚焦支撑科技自立自强,聚焦关键核心技术,聚焦产学研用深度融合,全面融入科技创新策源地建设。

四是全球产业链供应链调整重构的机遇与挑战。全球生产网络更为倚重供应链基地和大规模消费市场中心,有利于我省依托多层次承接产业转移平台吸引国内外资本和新兴产业布局,扩大传统优势产业转型升级有效投入,加快建设现代产业体系。教育尤其是高等教育发展应聚焦服务新兴产业聚集地建设,形成支撑引领知识发展、经济社会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的新时代中国特色高等教育学科专业体系。

近年来,安徽经济实力实现历史性进步,在国家发展格局中从“总量居中、人均靠后”转变为“总量靠前、人均居中”,人民群众对教育事业发展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对教育的需求更加多样,对优质教育的需求更加迫切。面对新形势、新任务和办好人民满意教育的新需求,必须清醒地认识到,我省教育发展仍不平衡不充分,还不能完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和人民群众需要。主要表现在:科学的教育理念尚未牢固确立,素质教育尚未得到充分发展,科学的教育观、质量观、人才观尚未在全社会形成共识;与高质量发展的时代要求相比,人才培养结构与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契合度不够,教育支撑引领创新发展的能力亟待提升,教师队伍建设尚不能满足教育现代化需要,高端人才较为缺乏;区域、城乡之间教育发展尚存在差距,基本公共教育服务均等化水平有待提升;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有待提高,不科学的教育评价导向和教育功利化倾向依旧存在,“放管服”改革有待深化。教育事业发展必须坚持新发展理念,把提高质量作为主题任务,创新教育组织形态,丰富现代学习方式,加快学习型社会建设。

二、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历次全会精神,全面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和对安徽作出的系列重要讲话指示批示,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坚持立德树人,以推动教育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为主线,以加强党对教育工作的全面领导为根本保证,以改革创新为根本动力,以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为根本目的,加快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为建设现代化美好安徽、建设教育强省贡献更大力量。

(二)主要目标。

制度更加完备、结构更加优化、保障更加全面、服务更加高效的高质量教育体系基本建成。教育发展活力进一步激发,各级各类教育协调发展、相互融合,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家庭教育密切配合、良性互动,教育改革发展成果更公平地惠及人民群众,社会关注的教育热点难点问题得到有效缓解,教育服务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支撑引领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现代化美好安徽建设能力显著提高。多样化可选择的优质教育资源更加丰富,人民群众接受优质教育资源机会进一步扩大,学习型社会建设取得重要进展。各级各类学校立德树人落实机制更加完善,引导教师潜心育人的评价制度更加健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办法更加科学,社会选人用人方式更加多元。教育总体发展水平迈上新的台阶,推动实现长三角教育更高质量一体化发展。

——学前教育。覆盖城乡、布局合理的学前教育公共服务体系和科学保教体系基本建成,学前教育管理和政策保障体系更加完善,学前教育资源更加充裕、优质,实现学前教育普及普惠高质量发展。

——义务教育。义务教育薄弱环节得到改善与提升,城镇学校学位供给满足学生入学需求,大班额消除成果得到巩固和提升,学生寄宿需求基本得到满足,学校教学生活条件持续改善,县域义务教育发展从基本均衡向优质均衡迈进。

——高中教育。高中阶段教育普及水平进一步提升,新增劳动力普遍接受高中阶段教育,普通高中教育与中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有效满足学生个性化、多样化发展需求,学生自主发展能力显著增强。

——职业技术教育。与社会需求相适应、产教深度融合、校企深度合作、灵活多样的职业教育与培训体系基本形成,职业技术教育服务能力和适应性进一步增强,中高职贯通、专本科衔接的人才培养体系基本建立,形成中、高职与应用型本科教育有机衔接、与行业企业协同育人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格局。

——高等教育。人才培养能力和水平明显提高,人民群众接受更高质量高等教育的机会明显增加,高等教育内涵发展、分类发展的制度体系更加健全,“双一流”建设实现重大进展,高等教育的竞争力进一步提升,服务引领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显著增强。

——特殊教育。布局合理、学段衔接、普职融通、医教结合,能够满足残疾儿童少年青年特点、涵盖学前教育到高等教育全学段、有质量的特殊教育体系基本形成,优质适合的特殊教育资源供给进一步扩大。

——教育对外开放。形成全方位、宽领域、多层次、更加主动的教育对外开放格局,教育国际竞争力和影响力显著增强,成为内陆教育开放新高地。

——教育信息化。智慧学校建设全面覆盖,实现传统教学向信息化教学转变,覆盖全省、联通全国、互联互通的智能教育服务体系基本形成,教育信息化支撑和引领教育现代化成效更加明显,人人皆学、处处能学、时时可学的学习型社会建设取得重要进展。

——教育治理。教育系统党的建设质量明显提高,教育法规制度体系更加完备,富有时代特征、彰显安徽特色的教育评价体系基本形成,教育经费投入机制更加完善,教育督导职能有效发挥,教育事业优先优质发展得到保障,教育管理的信息化和决策施政的科学化、民主化、精细化水平显著提高,全社会共同参与的教育治理新格局进一步形成。教育科学研究支撑全省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效果更加显著。

专栏2 安徽省十四五时期教育事业发展主要目标

指  标

2020

2025

教育普及融通

学前教育毛入园率

义务教育巩固率

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

高等教育毛入学率

 

94.9%

95.5%

92.3%

50%以上

 

95%以上

99%

不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保持在50%以上

公共教育服务均等程度

普惠性幼儿园覆盖率

乡村、城镇中小学智慧学校建设覆盖率

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县比例

 

85.3%

乡村68.2%、城镇41.7%

-

 

不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100%

25%

师资队伍建设

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本科及以上学历教师比例

中高等职业院校“双师型”教师占专业课教师比例

 

72.4%

56.2%

 

90%

60%

教育贡献度

劳动年龄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

 

10.4

 

达到全国平均水平

(三)基本原则。

坚持党的全面领导。着力加强教育系统党的建设,使教育领域成为坚持党的全面领导的坚强阵地,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学校教育管理全过程,为教育现代化提供坚强的政治保证和组织保障。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深入落实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把满足人民群众接受优质教育的需求作为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着力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教育问题,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坚持新发展理念。把新发展理念贯穿教育事业发展全过程和各领域,构建新发展格局,转变发展方式,推动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更为安全的发展。

坚持优先发展。把优先发展教育作为推动党和国家各项事业发展的先手棋,牢固树立抓教育就是抓发展、谋教育就是谋未来的理念,把教育投入作为重点投入,在全省现代化建设全局中超前规划、优先发展。

坚持对外开放。坚定不移加快和扩大教育对外开放,坚定不移推动长三角教育高质量一体化发展,推动教育对外开放从规模向质量转化,从速度向实效转化,从广度向深度转化。

坚持系统观念。坚定不移推进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统筹教育与经济社会各领域发展,统筹城乡、区域和各级各类教育发展,抓重点、强弱项、补短板,实现教育事业发展质量、结构、规模、速度、效益、安全相统一。

三、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坚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突出思想引领,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坚持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深化“三全育人”综合改革试点省建设,推进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一)推进思政教育一体化高质量发展。

1.强化理论武装体系。推动建立多层次党的创新理论学习培训体系,建立健全教育系统党员干部和骨干教师常态化学习培训机制,持续开展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专题培训,继续办好各级各类学校领导班子专题培训班、哲学社会科学教学科研骨干研修班、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骨干教师研修班、高校辅导员骨干培训班、中小学幼儿园教师培训班等。

2.完善学科教学体系。将思想政治工作体系贯穿到学科体系、教学体系、教材体系、管理体系。加强课程思政建设,积极推进少先队、共青团活动课建设,统筹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深化思政课改革创新,加强新时代马克思主义学院、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支持有条件的高校在研究生招生中设立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方向,设置党的建设二级学科。

3.健全日常教育体系。贯彻落实《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教学管理服务全过程,推动文明校园创建活动在大中小学广泛开展。加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建设,全面加强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教育,加强中国历史特别是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教育。强化品德行为规范教育,构筑学校、家庭和社会三方教育合力,完善评价机制。大力开展讲好中国梦的故事、“红领巾爱学习”等各类宣传教育活动,培养少先队员、共青团员对党和社会主义祖国的朴素情感。

4.加强思政工作队伍建设。分类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配齐建强中小学思政课教师队伍,配齐建强高校辅导员、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实施高校思想政治能力提升计划,培养一批教学示范团队、教学科研骨干和青年学术带头人。

5.健全教材工作体系。全面加强党对教材工作的领导,全面完善并落实教材管理规范要求,强化教材建设省级统筹规划,建立健全教材审编用工作机制和工作流程。依托高校、教科研机构建设教材建设重点研究基地,对优秀教材按规定奖励。

(二)促进学生综合素质全面提升。

1.强化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保护和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学习兴趣,注重对学生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培养,深化教学改革,推行启发式、探究式、参与式、合作式等教学方式以及高中走班制、选课制,高校“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等教学组织模式,发挥社会实践、志愿服务、向社区(村)报到等实践育人载体作用,完善实践育人机制。

2.加强和改进学校体育美育和健康教育。坚持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推动青少年文化学习和身心健康协调发展,关注学生心理健康。加快建设中小学学生心理健康服务中心。减轻中小学生过重的课业和课外负担。建设中小学融合课程,做好随班就读特教儿童的个性化教育,积极争创全国特殊教育改革实验区、融合教育示范区示范校。完善省、市、县、校四级学校体育竞赛和选拔性竞赛体系。大力发展校园足球,办好足球学院。推进高校公共体育艺术俱乐部制改革。加强美育的社会资源供给,推动基本公共文化服务项目为学校美育教学服务。将艺术素质测评结果纳入初、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将美育纳入高校人才培养方案和办学水平评估。定期举办省级大中小学生艺术展演。制定实施学校体育美育教师配备和场地器材建设三年行动计划。

3.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校劳动教育。加强对劳动教育的组织领导,加强条件保障、专业支持和督导评估。加强劳动教育师资培养,提高大中小学校劳动教育质量。构建学科教学和校园文化相融合、家庭和社会相衔接的综合劳动、实践育人机制。落实国家各学段劳动教育大纲,将劳动教育纳入人才培养全过程,丰富、拓展劳动教育实施途径与育人方式,将劳动素养纳入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

4.全面提升青少年法治意识和法律素养。推动习近平法治思想融入学校教育,完善大中小学法治教育课程体系。完善多部门共同参与的青少年法治教育工作机制,构建政府、学校、社会、家庭之间协调配合,校内校外、课内课外、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法治教育合力。加强法治教育师资队伍建设,支持法治教育实践基地、教育普法网站建设和教师法治培训、法治教育教学研究,健全青少年法治教育效果评价机制,将学校法治教育实施效果作为依法治校评价的重要内容。

5.加强新时代学校国防教育。加强对以学生军训为主的各项国防教育工作的全面领导,充分发挥国防教育综合育人功能,完善国防教育教学方案和计划,丰富学校国家安全和国防教育内容,多种方式开展国防教育,提升青少年国防意识和军事素养。

(三)健全家庭学校社会协同育人体系。

1.构建覆盖城乡的家庭教育指导服务体系。构建学校和各级党政机关、社会团体、企事业单位及街道、社区、镇村、家庭协同育人格局。组织实施家庭教育指导大纲,推进家庭教育信息共享服务平台建设。建立家庭教育指导服务中心和服务站点,为未成年人家庭教育提供指导服务。

2.建立全社会协同育人体制机制。构建政府主导、学校实施、家庭配合、社会参与的全社会协同育人机制,将家庭教育指导服务纳入社区教育工作内容,依法落实父母及其他监护人履行家庭教育主体责任。完善学校家庭教育指导工作制度,将家庭教育指导工作纳入学校教职工业务培训内容。在有条件的高校设置家庭教育相关专业,鼓励和支持社会工作机构、志愿服务组织依法开展家庭教育指导服务活动。

专栏3  新时代立德树人工程

德育铸魂行动。配齐建强思政课教师、班主任(辅导员)、德育管理人员、校外辅导员、法治副校长等学校德育工作骨干队伍。实施中小学班主任队伍建设工程,建设一批“安徽省中小学名班主任工作室”,评选表彰一批“安徽省中小学班主任基本功大赛能手”“安徽省中小学优秀班主任”和“安徽省年度十佳班主任”。建立“安徽省德育铸魂功勋人物”评选表彰制度。建立大中小学德育一体化教科研机制,成立大中小学德育发展研究中心,建设教管服一体化智慧思政大数据平台,开发丰富德育“互联网+”课程资源。发挥高校马克思主义学院辐射作用,建设一批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示范区。成立省大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指导委员会,依托高校建立省大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指导中心。

智育提质行动。推进高等教育质量提升工程,实施职业教育提质培优行动,推动普通高中多样化有特色发展,实施幼小衔接、小初衔接行动计划,落实“零起点”教学。配齐配强各学科教研员。开展优秀教研组、优秀教研员、教研先进单位评选,举办各学段各学科优质课大赛,遴选一批“教坛新星”。规范中小学课后服务工作。加强高校考试管理、严格过程考核,加大对基础教育阶段日常考试的监管力度。积极发展“互联网+教育”,探索智能教育新形态。

体教融合行动。开齐开足上好体育课,逐步完善“健康知识+基本运动技能+专项运动技能”的教学模式,帮助学生掌握1至2项运动技能,积极争创全国“新型足球学校”。建立体教融合部门联席会议制度,教育、体育部门联合建设高校高水平运动队,纳入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体系。教育、体育部门共同拟定赛事计划,打通教育和体育系统高水平赛事互认通道。在大中小学校设立专(兼)职教练员岗位,建立聘用优秀退役运动员为体育教师或教练员制度。完善学校和公共体育场馆开放互促共进机制。持续推进儿童青少年近视综合防控工作。

美育熏陶行动。开齐开足上好美育课,完善“艺术基础知识基本技能+艺术审美体验+艺术专项特长”的教学模式,帮助学生掌握1至2项艺术特长。融合校内外美育资源为学校美育教学服务。推广惠及人人的美育实践活动,逐步建立常态化全员展演机制。推动高雅艺术、戏曲、非物质文化遗产等进校园。遴选建设省级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学校和基地。加大中小学美育教师补充力度,加强乡村学校美育全科教师和兼职教师培养。鼓励有条件的地区在中小学校建设美育场馆,与周边学校和社区共用共享。

劳动促进行动。在大中小学开齐开足开好劳动教育课程,在其他学科课程、专业课程中有机融入劳动教育内容,优化形成大中小学衔接贯通的劳动教育课程结构体系。建设校内劳动实践体系,鼓励大中小学相互协同开展劳动实践活动。构建涵盖考察研习、操作训练、项目实践、榜样激励的学校劳动实践场所图谱,把劳动教育纳入“家长学校”指导内容,推动建立家校劳动共育关系。将每年5月第2周设为全省“学生劳动教育宣传周”,开展劳动模范、大国工匠等新时代劳动榜样人物进校园活动。

四、推动各级各类教育高质量发展

以高质量为主题,以体系建设为重点,为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立柱架梁,着力转变教育发展方式,发展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不断提升全民受教育程度。

(一)健全优质均衡的基本公共教育服务体系。

1.推进学前教育普及普惠发展。把推进学前教育普及普惠安全优质发展,作为各级政府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重要内容,纳入城乡公共管理和公共服务设施统一规划,创建一批国家学前教育普及普惠区。继续完善省市统筹协调,以县级为主,乡镇(街道)参与的管理体制。坚持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公办民办并举的办园体制,大力发展公办园,加大扶持力度,稳妥推进无证幼儿园治理,引导社会力量更多举办普惠性幼儿园。

2.推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落实新建居住区配套学校建设制度,有序扩大城镇学位供给,满足城镇学生入学需求。持续改善农村基本办学条件,继续改善乡镇寄宿制学校条件,保留并办好必要的乡村小规模学校。全面落实县域内城乡义务教育学校建设标准、中小学教职工编制标准、生均公用经费基准定额、基本装备配置标准。完善校长教师轮岗交流和保障机制。完善义务教育质量监测制度,建立健全教育质量年度报告制度和反馈改进机制。开展县域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督导评估,落实一校一策整改,按期实现县域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目标任务。严格落实中央“双减”工作要求,强化学校主阵地作用,深化校外培训机构治理,构建良好教育生态。

3.推进高中教育优质特色发展。继续实施教育基础薄弱县普通高中建设、职业教育提质培优行动计划。完善办学条件、加强经费保障,切实减少超大规模学校,消除普通高中大班额现象。深化普通高中教育质量综合评价改革。

4.优化城乡教育资源要素配置。多渠道增加乡村教育经费投入,加大乡村学校改造力度,加强乡村学校教师队伍建设,着力提升乡村教育质量。同步建设城镇学校,扩充城镇优质教育教学资源。科学推进城乡学校标准化建设,鼓励有条件的地区在更大范围开展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改革试点。统筹城乡师资配置,建立城乡义务教育学校教职工编制统筹配置机制,实行教职工编制城乡、区域统筹和动态管理,盘活存量编制资源,提高使用效益。深化事业单位机构改革和其他专项改革、行业改革,进一步精简压缩重复设置、职能弱化、规模较小、任务不饱和事业单位,收回事业编制。可按一定比例收回分散在各事业单位的部分空编。挖潜调剂出来的各类事业编制资源,优先用于补充中小学教职工编制。探索创新公办幼儿园教职工“管理团队编制保障法”,保障重点管理教学人员用编。

(二)构建技能型社会教育体系。

1.加快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推进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统筹协调发展,总体保持中等职业教育与普通高中教育、高等职业教育与普通高等教育招生规模大体相当。促进高等职业院校内涵发展和提质培优,支持符合条件的高等职业院校开展本科层次职业教育试点,稳步发展本科职业教育,引导一批普通本科学校向应用型深度转变,推动符合条件的技师学院根据高等学校设置规定纳入普通职业院校序列。深化职业院校分类招生考试制度改革,构建从中职、高职、本科到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培养体系。加强职业教育基础能力建设。推动职业教育由政府举办为主向政府统筹管理、社会多元办学格局转变。修订完善安徽省中职学校办学水平指标体系,全面实施中职学校分类达标示范建设。推进国家专业目录、专业教学标准、课程标准、顶岗实习标准、实训条件建设标准(仪器设备配备规范)落地施行。支持具有相对优势或办学特色鲜明的高职院校提升基础办学条件,扩大优质高职教育资源供给。

2.健全职业教育产教融合发展机制。探索建立具有安徽特色,产教深度融合、校企深度合作的职业教育发展路径。高质量推进安徽行业职业教育指导委员会建设,支持行业组织参与校企合作、教育教学、质量评价和制定行业专业人才培养标准。鼓励校企共建实习实训基地和产业学院,鼓励多元主体组建职教集团与联盟。探索中国特色学徒制,打造校企一体化特色育人机制。联合重点行业企业和社会组织开发产业技术课程和职业培训包。推动与产业转型升级相衔接的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建立紧密对接我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学科专业体系,在协同发展中打造长三角职业教育共同体。

3.推进技能型社会建设。实施教育部、安徽省整省推进职业教育一体化高质量发展、共建技能安徽行动。改革完善分类考试招生录取办法,鼓励更多高中毕业生和退役军人、下岗失业人员、农民工和新型职业农民等接受高等职业教育。建好一批高水平职业学校,统筹实施好学历教育、技术推广、扶贫开发、劳动力转移培训和社会生活教育。落实职业院校实施学历教育与培训并举的法定职责,推行“互联网+培训”,打造劳动者终身职业技能培训平台。

(三)构建结构更加优化的高等教育体系。

1.推动高等学校分类发展。完善高等学校分类发展政策体系,构建分类管理机制,引导高等学校在各自的类型和定位上办出特色,争创一流。完善高等教育分类标准体系,制定不同类型高校的建设标准、学科专业和课程体系标准、学校运行和管理标准、教育质量标准等,完善高等学校分类评估体系,为高等学校在学科专业建设、人才培养等方面提供方向性指导,促进高等学校类型与布局结构优化调整。

2.推进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统筹推进“双一流”建设,支持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建成世界一流大学,支持合肥工业大学、安徽大学等高校建设一批世界一流学科。实施高峰学科建设五年规划,调整优化学科布局,凝炼学科方向,加强在基础前沿领域、国家及区域重点战略领域、关键核心技术领域的学科交叉融合,组建一批新兴学科、交叉学科。分类建设高水平大学。支持有条件的地市制定优惠措施,引进省外高水平大学、科研院所来皖设立分支机构。支持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合肥工业大学、在皖科研院所和中央企业与省属高校在人才队伍、学科建设、专业建设、创新科研平台建设等方面开展共建共享。

3.优化高等教育结构。全面实施教育部、安徽省推动结构优化建设高质量高等教育体系共同行动,服务“三地一区”建设。坚持总量调节和结构调整并重,以新工科、新医科、新农科、新文科建设,引领高校专业结构优化和内涵提升,不断优化高等教育层次类型和学科专业结构。探索建立基础学科、应用学科、交叉学科分类发展机制,健全高等教育人才分类培养体系,引导高校主动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提高应用型人才培养比重,扩大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比例,加快培养理工农医类专业紧缺人才。完善人才需求预测预警机制,推动高校完善招生、培养、就业联动机制。

4.推进高等教育提质创新。深入实施“六卓越一拔尖”计划2.0,积极争创国家级“一流课程”和“一流本科专业”。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规范和加强大学生学科和技能竞赛管理。支持和鼓励高水平专家学者编写优秀教材。完善考核评价机制,建立过程性考核与结果性考核有机结合的学业考评制度。推动高校全面实行学分制管理,完善高校学分互认和转换机制。完善专业认证制度,全面推进质量文化建设。

(四)构建服务全民终身学习的教育体系。

1.完善全民终身学习推进机制。构建衔接沟通各级各类教育、认可多种学习成果的终身学习立交桥。完善高等学校招生入学、弹性学习及继续教育制度。统筹建立制度化、规范化的转学转专业机制,允许学生在具备相应条件的前提下灵活转换专业。支持学生跨机构、跨学科、跨专业选修课程并承认学分。推动高等学校之间以课程为基础相互承认学分。创新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学分认定和转换方式,探索将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学分转换为普通高等学校课程学分。

2.多渠道扩大终身教育资源。鼓励学校和企业共同开发在线学习教育平台,鼓励学校、教师、学习者和社会共同参与优质教育资源建设,构建覆盖全省的数字教育资源公共服务体系,逐步实现农村边远脱贫地区学校共享优质教育资源。加强社区教育资源建设,引导学校、行业企业和其他社会力量共同参与社区教育,建设一支专职社区教育人才队伍。持续推进全省社区教育四级网络建设,完善各级社区教育网络,保障人员、资金到位,社区大学挂牌率达到80%。鼓励开放大学与高水平大学合作,鼓励高等学校积极开展学历继续教育。加快发展老年教育,积极推进老年大学建设与发展,有效扩大老年教育资源供给,支持举办老年开放大学,开展老年远程教育,打造具有安徽特色的老年教育发展新格局。

3.促进民办教育健康发展。依法支持和规范社会力量举办民办教育,保障民办学校依法办学、自主管理,鼓励、引导民办学校提高质量、办出特色,满足多样化教育需求。落实差别化政策体系,强化民办义务教育规范管理。全面实施民办学校非营利性和营利性分类管理。依法保障民办学校师生的同等权利。落实民办学校办学评价指标体系,完善民办学校内部治理结构,健全规范有序的民办学校年检制度和退出机制。

4.加快发展教育服务新业态。发挥在线教育优势,创新教育服务形式,探索新型教学方式,推动信息技术与教学深度融合。加强对信息时代学习者认知和学习行为规律研究,利用虚拟现实和增强现实技术,建设智能学习空间和学习体验中心等,推行场景式、体验式、沉浸式学习。

五、提升教育服务新发展格局能力

统筹国内国际两种资源,面向建设创新型国家和经济高质量发展需求,大力加强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优化区域教育资源配置,深化区域教育协作,提升教育创新贡献水平,深化教育对外开放,推动务实合作,增强教育对新发展格局的支撑能力。

(一)加快健全高校创新体系。

1.加快推进创新人才系统培养和开发利用。完善科教融合的学术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强化产教融合的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探索基于重大科技创新平台、高水平科研项目和重大工程项目培养研究生。实施哲学社会科学人才工程,提升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原始创新和“四个服务”能力。探索跨学科培养模式和评价模式。立足推动实现长三角教育高质量一体化发展,搭建研究生联合培养平台。加强对省属高校立项建设博士硕士学位授予单位的支持。

2.全面提升高校原始创新能力。深入实施进一步加强基础科学研究的实施意见,支持高校建设协同创新大科研平台,争取牵头或参与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培育基础研究重大项目,探索高校重大创新活动组织新模式。加快推进与北京、上海等地知名高校共建“科大硅谷”。支持高校积极参与重点实验室建设,建好现有国家重点实验室,争取新增1—2个国家重点实验室和一批省部级重点实验室,建设一批特色鲜明的省部级科研平台,在交叉融合创新中形成重大项目和人才聚集、重大科学问题和核心前沿技术创新研究的高地。实施高等学校人工智能创新行动计划,推动核心关键技术创新。发挥高校学科集群优势,支撑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建设。

3.推动高校产学研用深度融合。加强应用基础研究,突出关键共性技术、前沿引领技术、现代工程技术、颠覆性技术攻关创新。探索军民融合新形式,推进“军转民”“民参军”双向互动。强化知识产权创造、保护和运用,完善成果转化激励政策和科技成果转化的管理体系、支撑服务体系,建设专业化的技术转移机构,支持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建设科技产业组织学院,加快高等学校应用研究及成果转化。

4.加快建设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体系。建强高等学校马克思主义学院,大力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推进高等学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创新平台体系建设,建设一批特色鲜明的国内知名专业化高端智库,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加强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建设,支持有条件的重点研究基地向新型智库转型升级。

(二)全面提升教育服务区域发展能力。

1.实施乡村教育振兴计划。发展农村普惠性学前教育,完善县乡村学前教育公共服务网络,提升乡村学前教育保教质量。根据乡村振兴规划,结合农村义务教育布局规划调整,优化整合教育资源。健全城乡中小学结对帮扶机制,实施城市优质学校和农村薄弱学校结对帮扶,推进义务教育城乡一体化、高中阶段教育提质,推动优质高中招生指标分配向乡村初中倾斜。加快乡村振兴紧缺人才培养,推进实施农民工学历与能力提升行动计划。推动“互联网+教育”在农村地区的发展,加大教育资源城乡共享。

2.推动长三角教育协作发展新格局。进一步完善“一市三省”教育发展会商机制,坚持全面等高对接,推动优质教育资源合作共享,加快教育现代化进程。搭建各级各类教育协作发展与创新平台,发挥长三角研究型高校联盟和长三角应用型本科高校联盟在资源共享共建中的作用。积极推动建立长三角高校研究生教育联盟,开展研究生招生培养深度合作。支持省属高校与沪苏浙高水平大学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等创新平台。围绕长三角和长江经济带产业转移示范区的经济结构调整、新兴产业发展和承接产业转移,加强新兴专业、特色专业群建设。加大长三角职业教育一体化协同发展平台建设力度,探索建立涵盖行业企业的职业教育集团,推动信息共享、资源共建、人才共育、成果共用。探索建立基础教育重大问题协商共建机制,共建基础教育校长及教师培训联动平台。联合开发区域教育现代化、教育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并开展区域教育现代化水平评估。

3.提升民族教育发展水平。加强民族班教育管理服务。强化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育。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办好西藏班、新疆班。继续做好教育系统援藏援疆人员选派,保障援藏援疆人员待遇。

4.深化与港澳台的教育合作交流。促进各级各类学校深化与港澳台学校的合作与交流,推动师生双向交流、优质教育资源共享,打造教育发展共同体。

(三)加快重点领域急需紧缺人才培养。

1.优化调整学科专业结构。制定并组织实施调整高校专业结构、服务“三地一区”建设方案。围绕新一代信息技术、人工智能、新材料、节能环保、新能源汽车和智能网联汽车、高端装备制造、智能家电、生命健康、绿色食品、数字创意十大新兴产业,建立新兴交叉学科专业发展引导机制,制定理工农医急需紧缺人才培养重点支持学科专业清单,并进行动态管理、定期调整。围绕传统优势产业改造提升、集成电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公共卫生事业发展和健康中国战略、粮食安全、种业安全等重点领域,分类引导高校主动调整学科专业结构,优先设置经济社会发展急需和对填补我省专业空白点、优化学科专业结构有重要贡献的新兴学科专业,加强经济社会发展重点领域急需学科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支持高校围绕制造强省、质量强省、网络强省、交通强省、数字江淮建设和“三重一创”建设,积极申报目录外专业。推进高等教育学科专业结构与产业发展深度融合,教育链、人才链和创新链、产业链精准对接,健全基于人才需求预测预警的学科专业调整机制,定期公布紧缺学科专业名单和就业率低的学科专业名单。

2.支持专业学院建设。建立国家、地方、高校、企业四位一体协同支持机制,支持高校开展专业学院建设。支持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合肥工业大学、安徽大学等建设示范性微电子学院、特色化示范性软件学院、网络安全学院和储能技术学院。重点支持应用型高校围绕区域产业发展急需领域,建设一批现代产业学院。在医学院校建设若干高水平公共卫生学院。

3.推动培优集成发展。围绕传统优势产业转型升级,推进新工科专业集群化发展;围绕公共卫生事业发展和健康中国战略,支持新医科建设,加强新安医学、华佗中医药学建设;围绕粮食安全、种业安全,加快新农科建设,支持现代种质资源中心建设。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急需的金融、科技、信息、商务服务等高端生产性服务业与学前教育、旅游、文化、护理、健康养老等生活性服务业相对接的学科专业。

4.加快培养新时代徽工皖匠。推行职业教育与产业发展有机衔接、深度融合,建立与技术进步、生产方式变革以及社会公共服务要求相适应的职业院校办学模式,完善符合技术技能人才成长规律的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构建与行业企业协同育人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格局。

5.促进毕业生就业创业。落实毕业生就业“一把手”工程,健全就业状况反馈机制,完善就业创业情况通报、约谈、问责等工作制度。加强就业指导队伍的专业化职业化建设。深化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落实创新创业优惠政策。加强就业指导课程建设,提高就业指导水平,提升学生就业实战能力。提高就业指导信息化服务水平,定期发布就业信息。加大就业困难毕业生帮扶力度。继续做好大学生征兵工作。

(四)加快和扩大新时代教育对外开放。

1.积极推进教育对外开放。开展具有安徽特色的“一校一国”深耕工程项目建设。完善双向交流合作机制。积极参与推进“一带一路”教育行动,支持高校培养非通用语种、涉外法律等急需人才。积极稳妥推动有条件的学校和企业在海外协同共建人才培养、科技创新和人文交流基地。加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区域国别研究中心和智库建设。改进和完善出国留学机制,鼓励师生出国留学和访学,扩大公派留学生规模。

2.积极引进境外优质教育资源。聚焦世界前沿和国内薄弱、空白、紧缺学科专业,加快引进国外优质教育资源和先进的教育理念、方法、人才培养模式和管理经验。借鉴长三角兄弟省市的先进经验和成熟做法,破除制约我省中外合作办学发展的体制机制问题,探索实施中外合作办学引导激励机制,探索在中国(安徽)自由贸易试验区适当放宽办学主体和办学模式的限制,建设一批高水平中外合作办学项目(机构)。完善中外合作办学准入和退出机制,加强中外合作办学的监督和管理,保障中外合作办学健康有序发展。积极推进中德教育合作示范基地建设。

3.全面提高来皖留学工作质量。打造“留学安徽”品牌。鼓励有条件的地市和高校结合实际设立多种来华留学生奖学金,鼓励企业、社会组织参与设立来华留学生奖学金项目,鼓励有条件的高校扩大留学生招收规模。建设和推广具有中国特色、安徽风格和国际竞争优势的留学生教育课程资源及教学管理模式。优化来皖留学生结构,提升来皖留学生源质量,构建来皖留学社会化专业服务体系,支持来皖留学优秀毕业生在皖就业创业。

4.深化中外人文交流。加快人文交流品牌建设,充分利用海外中国文化中心等平台丰富安徽对外人文交流。鼓励有条件的高校设立大学生赴海外短期研修资助项目。积极开展国际理解教育。做好汉语国际推广工作。提高孔子学院(课堂)办学质量,促进孔子学院(课堂)特色发展,支持海外华文教育。

5.积极参与全球教育治理改革和建设。积极参与推动实施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教育目标,积极参与国际重要教育机制和重大教育行动,积极推进与国际组织及专业机构的教育交流合作。鼓励并支持教育领域优秀人才到国际组织任职服务,支持优秀青年师生参加国际志愿服务和国际合作项目。

六、强化教育高质量发展政策供给

以高质量发展为导向,夯实教育发展基础能力,推动新技术与教育教学融合发展,深化关键领域改革,转变教育发展方式,为高质量发展提供条件和制度保障。

(一)建设高水平专业化教师队伍。

1.加强师德师风建设。把师德师风作为评价教师队伍素质的第一标准,把师德表现作为教师资格定期注册、业绩考核、职称评聘、评优奖励的首要标准,完善师德师风建设长效机制,创新师德教育。挖掘优秀传统文化、红色文化资源,建设一批师德师风教育基地。选树先进典型,弘扬教育正能量,传播教育好声音,积极营造全社会尊师重教的良好风尚,增强广大教师的荣誉感和责任感。

2.构建高水平教师培养培训体系。构建以师范院校为主体、高水平非师范院校参与的师范教育体系,推进政府、高等学校、中小学(幼儿园)“三位一体”协同育人,加强教师教育学科建设。落实师范院校建设标准和师范类专业办学标准,师范院校评估体现师范教育特色,确保师范院校坚持以师范教育为主业。完善教师培训体系,加强省、市、县、校四级教师培训体系建设,建立健全专业培训队伍。建立名师名校长(名园长)工作室。持续实施中小学幼儿园教师国家级培训计划和职业院校教师素质提高计划。继续加强高校教师教学能力发展中心建设。健全完善高校教师全周期培养支持体系,调整优化教育系统人才项目,组织实施中青年教师培养培训计划、皖江学者资助计划和高水平教师奖补计划,激励各地各校加大高层次人才引育力度,努力打造一支高素质高水平的高校教师队伍。

3.深化教师管理体制改革。全面实行中小学教师“县管校聘”,有序推进中小学教师管理“三权统一”改革。深化高校编制周转池和中小学教职工编制周转池制度建设。落实中小学教师资格制度,加强中小学班主任队伍建设。落实职业院校教师资格标准,支持职业院校专设流动岗位自主聘任兼职教师。严把高校教师选聘入口关。落实外籍教师资格认证、服务管理等制度。

4.加快构建科学的教师评价制度。深化中小学幼儿园教师职称评审制度改革,推动中小学和幼儿园建立岗位统筹管理和动态调控机制,完善中小学幼儿园教师专业技术资格条件。推进中小学校长职级制改革。完善职业院校教师考核评价制度。加大对教学业绩突出教师奖励力度,将高等学校教授为本科生上课作为基本制度。改进高校科研评价,推进分类评价、代表性成果评价,进一步建立重贡献、重水平的科研评价导向。关注教师心理健康。

5.提高教师地位待遇。落实中小学教师工资待遇优先保障机制。确保义务教育教师平均工资收入水平不低于或高于当地公务员平均工资收入水平。完善中小学教师绩效工资分配办法,并向教育教学业绩突出的一线教师和班主任倾斜。根据国家统一部署,探索高校绩效工资改革,推动高校落实高层次人才分配激励政策。建立绩效工资水平逐年合理有序增长机制。职业院校通过承担社会化职业技能培训所得收入,可按一定比例纳入绩效工资分配。

(二)推动智能时代的教育创新。

1.推进教育信息化新基建。推进教育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加快5G、云计算、物联网等新型基础设施在教育领域的应用。深入推进“三通两平台”建设与应用,提升优化安徽教育管理公共平台和安徽基础教育资源应用平台服务能力。全面推进普通中小学智慧学校建设应用,实现小规模学校(教学点)智慧学校全覆盖,乡村普通中小学全部达到智慧学校建设标准,城镇中小学基本建成智慧学校。加强教育技术装备工作,实现设备设施配备标准化、管理信息化和使用常态化,建立完善规范的省、市、县、校装备治理工作体系与机制。建立教育行政部门牵头,学校、科研院所、企事业单位等深度参与、相互促进的教育信息化发展格局。增强绿色低碳发展本领,推进绿色学校创建行动。加快在线智能教室、智能实验室、虚拟工厂(医院)等智能学习空间建设。鼓励发展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智能化学习环境。

2.大力开发优质数字化教育资源。完善安徽基础教育资源应用平台,鼓励学校、教师、学习者和社会共同参与优质教育资源建设,开发数字化特色课程,形成覆盖中小学各年级各学科的优质数字资源体系。完善以省级教育信息化平台为龙头的数据互通、系统互联、应用协同的省市县校四级教育云服务体系。开展虚拟仿真实验教学和虚拟仿真实训基地等项目建设,建设多元协同、内容丰富、应用广泛、服务及时的高等教育云平台。建立数字教育资源共建共享机制,完善知识产权保护制度和新型教育服务监管制度,鼓励学校和企业共同开发在线学习教育平台,精准推送定制化教育服务。加强标准化考点建设,提升教育考试招生信息化建设水平。

3.推动新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利用智能技术加快推动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探索在信息化条件下实现差异化教学、个性化学习、智能化服务的典型路径,促进教育信息化从融合应用迈向创新发展。将区块链技术应用于教育教学管理、教育治理,探索基于区块链、大数据等新技术的智能学习效果记录、转移、交换、认证等有效方式,形成泛在化、智能化学习体系。

4.推进网络化智能化教育管理与服务。建成覆盖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各级各类学校和相关教育机构的教育管理信息化体系。加强教育管理信息化总体设计和制度建设,推动信息系统的业务协同,加快推进教育数据共享和开放,逐步实现省市县三级教育数据互通共享,提升管理服务平台支撑教育业务管理、决策支持、监测评价水平。实施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建设完善全省高校教管服一体化智慧思政大数据平台,丰富平台内涵,加大推广应用力度,实现高校全覆盖。建设教育系统网络安全监测平台,健全网络信息安全保障体系,增强信息安全保障能力,强化教育系统网络安全工作。

(三)加快推进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1.健全以法律为核心的教育制度体系。推进教育领域地方性教育法规和规章的修订与制定,构建覆盖重要教育领域和环节、系统科学的教育法规制度体系。健全教育法律实施和行政执法监管机制,规范教育行政执法程序,加大对教育法律执行监督检查力度。健全学校办学的法规支持体系,完善师生权益保护机制,切实提高基层依法治校的能力和水平。规范校外培训机构。

2.构建新时代教育评价体系。建立符合教育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的科学、完整的教育评价体系,引导学校克服“五唯”顽瘴痼疾,将治校办学重点放到立德树人上来。加强事中事后监管,创新监管方式和手段,大幅减少对学校的各类检查、评估、评价,列出清单、逐一清理,加强对办学方向、标准、质量的规范引导,为学校潜心治校办学创造良好环境。

3.稳妥推进高考综合改革。出台我省高考综合改革方案,制定改革配套文件。全方位加强方案宣传,全覆盖开展高考综合改革专题培训。督促各地增加投入,改善高中办学条件,优化师资结构,加强信息化建设,满足高考综合改革需要。指导各校加强教学研究和学生发展指导,全面使用新教材,严格落实新课标,促进“三新”协同,确保改革平稳实施。

4.持续深化教育领域“放管服”改革。依法取消和下放一批行政权力事项,进一步精简评审评估评价和检查事项。落实国家改革学位授权审核机制相关工作部署,改进高校本专科专业设置。改革高校岗位管理。健全高校教师职称评审机制,突出用人主体在职称评审中的主导作用。国家“一流专业”收费实行备案制管理。大力推进“双随机、一公开”,加强教育行政执法、监督、巡视巡察。加大信息公开力度,优化“互联网+政务服务”工作,切实提高政务服务水平。

5.提升学校治理现代化水平。完善中国特色现代大学制度,坚持和完善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发挥党委领导作用,完善决策机制和议事规则。建立健全制度体系,完善和落实学校章程,充分发挥学术委员会作用,完善教职工代表大会制度和学生代表大会制度,促进和规范理事会建设。推动职业院校依法制定章程,建立职业院校、行业、企业、社区等共同参与的理事会或董事会。

6.深化新时代教育督导体制机制改革。加强对各地政府履行教育职责的督导和对学校的督导,改进教育评估监测和教育督导方式方法。完善并加强督导报告、反馈、整改、复查、激励、约谈、通报和问责等制度。完善教育督导机构设置,配齐配强各级督学,创新督学聘用方式,提高督学专业化水平。加强教育督导法治建设,落实教育督导条件保障,加快构建教育督导信息化平台。加强教育督导研究。

7.建立健全教育领域风险防控机制。坚持总体国家安全观,建立健全教育领域安全稳定形势分析研判制度,完善防范化解风险隐患保障机制,全面落实教育系统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实施细则,切实加强意识形态阵地管理,实施高校意识形态分类管理,加大追责问责力度。加强校园安全整顿,持续深化平安校园建设,推进落实校园安防建设,推动全省校园安全工作全面升级。加快校园安全管理平台建设,逐步实现学校安全动态监测、数据汇集,涉校风险智能感知、动态预警、及时响应、快速处理。提高意识形态、校园安全稳定、招生考试、科技创新、食品安全、公共卫生等领域的风险防控和解决问题能力和水平。

8.理顺教研管理体制。加大对各地教育科学研究部门发展支持,明确教研员工作职责和专业标准,建立专兼结合的教研队伍,鼓励高等学校、科研机构等参与教育教学研究与改革工作。

9.加强教育宣传工作。加强安徽省教育新媒体联盟平台建设,健全涉教网络舆情快速研判、快速处置与快速报告工作机制。建设安徽省教育融媒体中心,打造适应融媒体发展需要、高素质专业化教育宣传通联人才队伍,建立健全内外联动的教育宣传工作机制,构建“宣传+智库+服务+引导”教育宣传工作模式,努力为教育改革发展营造良好的舆论环境。

(四)完善教育经费投入和管理机制。

1.完善教育投入保障机制。健全财政对教育投入持续稳定增长的长效机制,保证经济社会发展规划优先安排教育发展,财政资金优先保障教育投入,加大财政教育投入,确保经费投入水平与安徽省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匹配。健全以政府投入为主、多渠道筹集教育经费的体制,完善政府、社会和受教育者合理分担非义务教育培养成本机制,健全各级各类教育生均财政拨款标准动态调整机制。进一步完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体系。落实优惠政策,支持和规范社会力量兴办教育,依法落实民办学校举办者筹措办学经费的法律责任。

2.优化教育经费使用结构。推动教育经费支出重心从规模扩张向质量提升、结构优化转移,从硬件设施建设向教育教学改革和教师队伍建设等转移,形成与教育改革发展相适应的教育经费支出结构。发挥中央及省财政性资金导向作用,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向农村、偏远、脱贫地区倾斜,向农村学前教育、义务教育、职业教育、特殊教育倾斜,向困难群体倾斜。

3.切实提高教育经费使用效益。加强教育经费绩效评价,根据评价结果及时优化调整经费投入结构。完善适应财政体制、教育体制改革要求的教育经费预算管理、转移支付制度,完善学校财务会计制度、国有资产管理制度、教育收费管理制度,完善教育经费统计公告制度,落实财政教育经费预决算公开制度,建立健全教育经费监管体系,加强内部控制、完善内部审计。严格高等学校财务管理。

七、切实加强党对教育工作的全面领导

充分发挥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牢牢掌握党对教育工作的领导权,全面加强教育系统党的建设,确保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办学方向。

(一)牢牢掌握党对教育工作的领导权。切实加强党对教育工作的全面领导,进一步健全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部门各负其责的教育领导体制,完善市、县教育工作领导机构,建立健全党政主要负责同志深入一线调研、为师生上思政课、联系学校和年终述职必述教育工作等制度。建立健全坚持和加强党的领导的组织体系、制度体系、工作机制,形成落实党的领导纵到底、横到边、全覆盖的工作格局。贯彻落实高校基层组织工作条例,完善高校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推动中小学党组织单独设置,建立和落实中小学党组织领导的校长负责制,强化党建带团建、队建,推进党、团、队一体化建设。在中小学校全面建立少工委。理顺民办学校党建工作管理体制机制,实现民办学校党的组织和党的工作全覆盖,确保党的教育方针在民办学校得到贯彻落实。

(二)全面加强教育系统党的建设。坚持把党的政治建设摆在首位,大力实施高质量教育体系党建领航攻坚行动,加强对中小学、民办学校、公办高等学校、中外合作办学机构等党建工作的分类精准指导,全面提升教育系统党的建设质量。深入开展(多个下)(副本)教育系统“四史”专题教育。推进教育系统党的基层组织设置和活动方式创新,加强基层党组织带头人队伍建设,开展各级各类学校及教育机构党组织书记、党员骨干示范培训和网络轮训,继续实施高校教师党支部书记“双带头人”培育工程。加强和改进高校统战工作,以党建带动群团组织和学生会组织、学生社团建设,做好教师和大学生党员发展工作,加大在低年级大学生中发展党员力度。深入实施高校党组织“领航”计划、“对标争先”建设计划,开展新时代高校党建示范创建和质量创优工作,完善高校党委、院系党组织、师生党支部、党员四位一体的党建工作体系。加强和改进高校基层党组织书记抓党的建设述职评议考核、年度综合考核工作。把落实党建责任作为干部年度评价的重要内容。建立和完善民办学校党建考评制度。

(三)落实全面从严治党主体责任。贯彻《党委(党组)落实全面从严治党主体责任规定》,层层压实全面从严治党责任链条,深化运用监督执纪“四种形态”,深入推进教育系统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营造风清气正的良好政治生态。

八、完善规划落实机制

(一)健全责任分工和工作协同机制。强化省级统筹,推动各级党委和政府加强对教育规划实施的统筹领导,做好发展战略、主要目标、重点任务、重大工程项目与本规划的衔接。完善部门联动机制,健全跨部门统筹协调机制,建立统筹研究解决教育事业发展重大问题机制,完善目标管理责任制,完善议事协调机制,汇聚推进教育事业发展合力。

(二)完善规划实施监测评估机制。按照“整体规划、分步实施、动态管理”原则,科学分解发展规划的目标和任务,制定配套的年度实施计划,将年度实施计划的目标、任务分解落实到年度工作中。把年度目标达成率纳入各级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考核的重要内容。建立监测评估机制,定期开展督导检查、审计督查。建立督查问责机制,开展重点工作督查绩效评价,将教育事业发展推进情况作为评价政府履行教育职责的重要内容。

(三)加强规划执行跟踪与反馈。健全规划实施的年度监测、中期检查和五年评估制度,完善考核监督机制和动态调整机制。组织开展规划执行情况的跟踪分析,开展第三方评估,将评估、监测情况和社会对规划执行过程中的意见和建议,作为规划调整的重要依据,确保规划有效实施。

习近平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专题研讨班开班式上发表重要讲话

新华网      2022-01-11

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专题研讨班11日上午在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开班。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在开班式上发表重要讲话强调,党中央举办这次专题研讨班,目的是深入研读和领会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决议,继续把党史总结、学习、教育、宣传引向深入,更好把握和运用党的百年奋斗历史经验,弘扬伟大建党精神,增加历史自信、增进团结统一、增强斗争精神,动员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坚定信心、勇毅前行,为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而不懈努力。

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李克强主持开班式,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栗战书、汪洋、王沪宁、赵乐际、韩正,国家副主席王岐山出席开班式。

习近平在讲话中指出,一个民族要走在时代前列,就一刻不能没有理论思维,一刻不能没有正确思想指引。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归根到底是因为马克思主义行。马克思主义之所以行,就在于党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并用以指导实践。这次全会决议对百年奋斗历程中党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作了全面总结。注重分析研究和总结党在百年奋斗历程中对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时代化,是贯穿全会决议的一个重要内容,我们一定要深入学习、全面领会。马克思主义为人类社会发展进步指明了方向,是我们认识世界、把握规律、追求真理、改造世界的强大思想武器。同时,马克思主义理论不是教条,而是行动指南,必须随着实践的变化而发展。马克思主义能不能在实践中发挥作用,关键在于能否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结合起来。面对快速变化的世界和中国,如果墨守成规、思想僵化,没有理论创新的勇气,不能科学回答中国之问、世界之问、人民之问、时代之问,不仅党和国家事业无法继续前进,马克思主义也会失去生命力、说服力。当代中国正在经历人类历史上最为宏大而独特的实践创新,改革发展稳定任务之重、矛盾风险挑战之多、治国理政考验之大都前所未有,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深刻变化前所未有,提出了大量亟待回答的理论和实践课题。我们要准确把握时代大势,勇于站在人类发展前沿,聆听人民心声,回应现实需要,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守正创新,更好把坚持马克思主义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统一起来,坚持用马克思主义之“矢”去射新时代中国之“的”,继续推进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续写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篇章。

习近平强调,党的百年奋斗历程告诉我们,党和人民事业能不能沿着正确方向前进,取决于我们能否准确认识和把握社会主要矛盾、确定中心任务。什么时候社会主要矛盾和中心任务判断准确,党和人民事业就顺利发展,否则党和人民事业就会遭受挫折。这次全会决议对党善于抓住社会主要矛盾和中心任务带动全局工作作了全面分析。注重分析和总结党在百年奋斗历程中对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和中心任务的研究和把握,是贯穿全会决议的一个重要内容,我们一定要深入学习、全面领会。面对复杂形势、复杂矛盾、繁重任务,没有主次,不加区别,眉毛胡子一把抓,是做不好工作的。我们要有全局观,对各种矛盾做到了然于胸,同时又要紧紧围绕主要矛盾和中心任务,优先解决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以此带动其他矛盾的解决,在整体推进中实现重点突破,以重点突破带动经济社会发展水平整体跃升,朝着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奋斗目标不断前进。

习近平指出,战略问题是一个政党、一个国家的根本性问题。战略上判断得准确,战略上谋划得科学,战略上赢得主动,党和人民事业就大有希望。一百年来,党总是能够在重大历史关头从战略上认识、分析、判断面临的重大历史课题,制定正确的政治战略策略,这是党战胜无数风险挑战、不断从胜利走向胜利的有力保证。这次全会决议对百年奋斗历程中党高度重视战略策略问题、不断提出科学的战略策略作了全面总结。注重分析和总结党在百年奋斗历程中对战略策略的研究和把握,是贯穿全会决议的一个重要内容,我们一定要深入学习、全面领会。战略是从全局、长远、大势上作出判断和决策。我们是一个大党,领导的是一个大国,进行的是伟大的事业,要善于进行战略思维,善于从战略上看问题、想问题。正确的战略需要正确的策略来落实。策略是在战略指导下为战略服务的。战略和策略是辩证统一的关系,要把战略的坚定性和策略的灵活性结合起来。各地区各部门确定工作思路、工作部署、政策措施,要自觉同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对标对表、及时校准偏差,党中央作出的战略决策必须无条件执行,确保不偏向、不变通、不走样。

习近平强调,在百年奋斗历程中,党领导人民取得一个又一个伟大成就、战胜一个又一个艰难险阻,历经千锤百炼仍朝气蓬勃,得到人民群众支持和拥护,原因就在于党敢于直面自身存在的问题,勇于自我革命,始终保持先进性和纯洁性,不断增强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永葆马克思主义政党本色。这次全会决议对百年奋斗历程中党高度重视管党治党、不断推进自我革命作了全面总结。注重分析和总结党在百年奋斗历程中对自我革命的研究和把握,是贯穿全会决议的一个重要内容,我们一定要深入学习、全面领会。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要永葆党的马克思主义政党本色,关键还得靠我们党自己。在为谁执政、为谁用权、为谁谋利这个根本问题上,我们的头脑要特别清醒、立场要特别坚定。全党同志都要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清清白白做人、干干净净做事,做到克己奉公、以俭修身,永葆清正廉洁的政治本色。自我革命关键要有正视问题的自觉和刀刃向内的勇气。现在,反腐败斗争取得了压倒性胜利并全面巩固,但全党同志要永葆自我革命精神,增强全面从严治党永远在路上的政治自觉,决不能滋生已经严到位的厌倦情绪。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永远在路上,一刻也不能放松,要以抓铁有痕、踏石留印的坚韧和执着,继续打好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这场攻坚战、持久战。不论谁在党纪国法上出问题,党纪国法决不饶恕。

习近平指出,这次全会决议对百年奋斗历程中党注重进行党史学习教育作了全面总结,强调全党要坚持唯物史观和正确党史观,从党的百年奋斗中看清楚过去我们为什么能够成功、弄明白未来我们怎样才能继续成功,从而更加坚定、更加自觉地践行初心使命,在新时代更好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是六中全会提出的一项重要政治任务,我们要继续抓好落实。党的第三个历史决议体现了我们对党的百年奋斗历史的新认识,这方面更要深入学习领会,以利于更好认识和把握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要认真总结这次党史学习教育的成功经验,建立常态化长效化制度机制,不断巩固拓展党史学习教育成果。全党要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为重点,深入推进党史学习教育,进一步做到学史明理、学史增信、学史崇德、学史力行,教育引导全党同志学党史、悟思想、办实事、开新局,更好用党的创新理论把全党武装起来,把党中央决策部署的各项任务落实下去。要原原本本学习全会决议,学懂弄通党百年奋斗的光辉历程,学懂弄通党坚守初心使命的执着奋斗,学懂弄通党百年奋斗的历史意义和历史经验,学懂弄通以史为鉴、开创未来的重要要求。要用好党委(党组)理论学习中心组制度,推动领导班子、领导干部带头学党史、经常学党史。要用好干部教育培训机制,继续把党史作为党校(行政学院)、干部学院必修课、常修课。要用好学校思政课这个渠道,推动党的历史更好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发挥好党史立德树人的重要作用。要用好红色资源,加强革命传统教育、爱国主义教育、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引导全社会更好知史爱党、知史爱国。要用好“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形成的良好机制,推动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满腔热情为群众办实事、解难事,走好新时代党的群众路线。

李克强在主持开班式时指出,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深刻阐述了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正确把握社会主要矛盾和中心任务、重视战略策略问题、永葆党的马克思主义政党本色、党史学习教育常态化长效化等五个问题,强调要深入研读和领会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决议,更好把握和运用党百年奋斗历史经验,弘扬伟大建党精神,为实现党的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而不懈努力,有很强的政治性、理论性、指导性,对于全党深刻认识“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进一步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要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讲话精神上来,统一到党中央决策部署上来,真抓实干,以实际行动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

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书记处书记,全国人大常委会党员副委员长,国务委员,最高人民法院院长,最高人民检察院检察长,全国政协党员副主席以及中央军委委员出席开班式。

各省区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中央和国家机关有关部门、有关人民团体主要负责同志,军队各大单位、中央军委机关各部门主要负责同志参加研讨班。各民主党派中央、全国工商联及有关方面负责同志列席开班式。

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关于建立中小学校党组织领导的校长负责制的意见(试行)》

新华社    2022-01-26

近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建立中小学校党组织领导的校长负责制的意见(试行)》,并发出通知,要求各地区各部门结合实际认真贯彻落实。

通知指出,加强党对教育工作的全面领导是办好教育的根本保证。建立中小学校党组织领导的校长负责制,是坚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保证党的教育方针和党中央决策部署在中小学校得到贯彻落实的必然要求。

通知要求,各地区各有关部门要认真贯彻落实本意见精神,加强组织领导和工作指导,切实把这项工作抓紧抓好。要在深入总结试点工作基础上,健全发挥中小学校党组织领导作用的体制机制,确保党组织履行好把方向、管大局、作决策、抓班子、带队伍、保落实的领导职责。要把党建工作作为办学治校的重要内容,发挥基层党组织作用,加强党员队伍建设,使基层党组织成为学校教书育人的坚强战斗堡垒。要把思想政治工作紧紧抓在手上,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抓好学生德育工作,把弘扬革命传统、传承红色基因深刻融入学校教育,厚植爱党、爱国、爱人民、爱社会主义的情感,努力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要加强分类指导、分步实施,针对不同类型、不同规模的学校,在做好思想准备、组织准备、工作准备的前提下,成熟一个调整一个,推动改革落到实处。贯彻落实中的重要事项,要及时向党中央请示报告。

《关于建立中小学校党组织领导的校长负责制的意见(试行)》全文如下。

为全面贯彻新时代党的组织路线和党的教育方针,坚持和加强党对中小学校的全面领导,根据党章和有关党内法规、国家法律,现就建立中小学校党组织领导的校长负责制提出如下意见。

一、发挥中小学校党组织领导作用

(一)中小学校党组织全面领导学校工作,履行把方向、管大局、作决策、抓班子、带队伍、保落实的领导职责。

1.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贯彻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方略,坚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确保党的教育方针和党中央决策部署在中小学校得到切实贯彻落实。

2.坚持把政治标准和政治要求贯穿办学治校、教书育人全过程各方面,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团结带领全校教职工推动学校改革发展,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3.讨论决定事关学校改革发展稳定及教育教学、行政管理中的“三重一大”事项和学校章程等基本管理制度,支持和保证校长依法依规行使职权。

4.坚持党管干部原则,按照有关规定和干部管理权限,负责干部的教育、培训、选拔、考核和监督。讨论决定学校内部组织机构的设置及其负责人的人选,协助上级党组织做好学校领导人员的教育管理监督等工作。

5.坚持党管人才原则,按照有关规定做好教师等人才的培养、招聘、使用、管理、服务和职称评审、奖惩等相关工作。

6.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抓好学生德育工作,做好教职工思想政治工作和学校意识形态工作,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和学校精神文明建设,推动形成良好校风教风学风。

7.加强学校各级党组织建设和党员队伍建设工作,严格执行“三会一课”等党的组织生活制度,发挥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

8.坚持全面从严治党,领导学校党的纪律检查工作,落实党风廉政建设主体责任。

9.领导工会、共青团、妇女组织、少先队等群团组织和教职工大会(教职工代表大会),强化党建带团建、队建,加强学生会和学生社团管理,做好统一战线工作。

10.讨论决定学校其他重要事项。

(二)学校党组织实行集体领导和个人分工负责相结合的制度。凡属重大问题都要按照集体领导、民主集中、个别酝酿、会议决定的原则,由党组织会议集体讨论作出决定。党组织班子成员根据集体的决定和分工,切实履行职责。

(三)学校党组织书记主持党组织全面工作,负责组织党组织重要活动,督促检查党组织决议贯彻落实,督促党组织班子成员履行职责、发挥作用。

二、支持和保证校长行使职权

(四)校长在学校党组织领导下,依法依规行使职权,按照学校党组织有关决议,全面负责学校的教育教学和行政管理等工作。

1.研究拟订和执行学校发展规划、基本管理制度、内部教育教学管理组织机构设置方案。研究拟订和执行具体规章制度、年度工作计划。

2.组织开展教学活动和教育教学研究,加强教育教学管理,深化教育教学改革,负责招生、就业和学生学籍管理。

3.加强学生德育、体育、美育、劳动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提高学校思政课教学质量。组织开展学校文化活动和科学普及活动,建设文明校园。

4.研究拟订和执行学校重大建设项目、重要资产处置、重要办学资源配置方案,管理和保护学校资产。

5.研究拟订和执行学校年度预算、大额度支出,加强财务管理和审计监督。

6.加强教师等各类人才日常教育管理服务工作,依据有关规定与教师以及内部其他工作人员订立、解除或终止聘用合同。

7.做好学校安全稳定和后勤保障工作。

8.组织开展学校对外交流与合作,加强学校与社会、家庭的联系,形成育人合力。

9.向学校党组织报告重大决议执行情况,向教职工大会(教职工代表大会)报告工作,支持群团组织开展工作,依法保障师生员工合法权益。

10.履行法律法规和学校章程规定的其他职权。

三、建立健全议事决策制度

(五)学校党组织会议讨论决定学校重大问题。党组织会议由党组织书记召集并主持,不是党组织班子成员的行政班子成员根据工作需要可列席会议。会议议题由学校领导班子成员提出,党组织书记确定。会议应当有半数以上党组织班子成员到会方能召开;讨论决定干部任免等重要事项时,必须有三分之二以上党组织班子成员到会。

(六)校长办公会议(校务会议)是学校行政议事决策机构,研究提出拟由学校党组织讨论决定的重要事项方案,具体部署落实党组织决议的有关措施,研究处理教育教学、行政管理等工作。会议由校长召集并主持。会议成员一般为学校行政班子成员,不是行政班子成员的党组织班子成员可参加会议。会议议题由学校领导班子成员提出,校长确定。会议应当有半数以上行政班子成员到会方能召开。校长应当在广泛听取与会人员意见基础上,对讨论研究的事项作出决定。

(七)学校党组织会议和校长办公会议(校务会议)要坚持科学决策、民主决策、依法决策。讨论决定学校重大问题,应当在调查研究基础上提出建议方案,经学校领导班子成员特别是党组织书记与校长充分沟通且无重大分歧后提交会议讨论决定。对涉及干部工作的方案,在提交党组织会议讨论决定前,应当在一定范围内进行充分酝酿。对事关师生员工切身利益的重要事项,应当通过教职工大会(教职工代表大会)或其他方式,广泛听取师生员工的意见和建议。对专业性、技术性较强的重要事项,应当经过专家评估及技术、政策、法律咨询。会议决定的事项如需变更、调整,应当按照决策程序进行复议。

中小学校要结合实际,制定学校党组织会议、校长办公会议(校务会议)的会议制度和议事规则,并按管理权限报教育主管部门审查和备案。

四、完善协调运行机制

(八)实行中小学校党组织领导的校长负责制,必须发挥党组织领导作用,保证校长依法依规行使职权,建立健全党组织统一领导、党政分工合作、协调运行的工作机制。合理确定学校领导班子成员分工,明确工作职责。学校领导班子成员要认真执行集体决定,按照分工积极主动开展工作。

(九)建立学校党组织书记和校长定期沟通制度。党组织书记和校长要及时交流思想、工作情况,带头维护班子团结。学校党组织会议、校长办公会议(校务会议)的重要议题,党组织书记、校长应当在会前听取对方意见,意见不一致的议题暂缓上会,待进一步交换意见、取得共识后再提交会议讨论。集体决定重大问题前,党组织书记、校长和有关领导班子成员要个别酝酿、充分沟通。

(十)学校领导班子成员应当经常沟通情况、协调工作。学校党组织书记、校长要发扬民主,充分听取和尊重班子成员的意见,支持他们的工作。学校领导班子成员要相互理解、相互支持,对职责分工交叉的工作,注意协调配合,努力营造团结共事的和谐氛围。

(十一)发挥教职工大会(教职工代表大会)和群团组织作用,健全师生员工参与民主管理和监督的工作机制。按照规定实行党务公开和校务公开,及时向师生员工、群团组织等通报学校工作情况。

五、加强组织领导

(十二)选好配强学校领导班子特别是党组织书记和校长。上级党组织要认真履行领导和把关作用,按照有关规定,严格标准条件和程序,精准科学选人用人,注重选拔党性强、懂教育、会管理、有威信、善于做思想政治工作的优秀党员干部担任学校党组织书记,着力培养政治过硬、品德高尚、业务精湛、治校有方的校长队伍。党组织设置为党委、党总支的中小学校,党组织书记、校长一般应当分设,党组织书记一般不兼任行政领导职务,校长是中共党员的应当同时担任党组织副书记;党组织设置为党支部的中小学校,党组织书记、校长一般由一人担任,同时应当设1名专职副书记;学校行政班子副职中的党员一般应当进入党组织班子。加强学校领导班子思想政治建设,完善培养选拔、教育培训、考核评价、激励保障机制,加强任期考核,推动学校领导人员履职尽责、潜心育人、清正廉洁。

(十三)加强学校基层党组织和党员队伍建设。以提升组织力为重点,突出政治功能,优化基层党组织设置、创新活动方式,严格党员教育管理、严肃党的组织生活,推动党建工作与教育教学、德育和思想政治工作深度融合。加强对优秀教师的政治引领和政治吸纳,健全“双培养”机制。开展党组织书记抓基层党建工作述职评议考核。建立与中小学校党组织领导的校长负责制相适应的保障机制,健全党务工作机构,充实党务工作力量,落实党务工作队伍激励保障措施。集团化办学等类型的中小学校党组织要按照党组织隶属关系和办学实际,加强对成员学校、分支机构党建工作的领导和指导。

(十四)建立和落实中小学校党组织领导的校长负责制执行情况报告制度,学校党组织要结合年度考核向上级党组织报告执行情况,学校领导班子成员要在民主生活会、述职评议、年度工作总结中报告个人执行情况。上级党组织和有关部门要将学校贯彻执行党组织领导的校长负责制情况作为巡察监督、教育督导的重要内容和对学校领导班子、领导人员考核评价的重要参考,对违反民主集中制原则,不执行学校党组织决议,或因班子内部不团结而严重影响工作的,按照有关规定追究相关人员责任,必要时对班子进行调整。

(十五)地方各级党委要认真履行主体责任,党委组织、教育工作等部门要各司其职、密切配合,坚持分类指导、分步实施,稳慎推进建立中小学校党组织领导的校长负责制。针对不同类型、不同规模的学校,统筹领导班子调整、制度机制配套和学校章程修订等相关工作,在做好思想准备、组织准备、工作准备的前提下,成熟一个调整一个。通过教育培训、经验交流等方式,加强对中小学校贯彻执行党组织领导的校长负责制的工作指导,及时研究解决工作中出现的问题。

本意见适用于具有独立法人资格且设立党的基层委员会、总支部委员会、支部委员会的公办中小学校(含中等职业学校),公办幼儿园参照执行,民办中小学校党的工作按照有关规定执行。不具有独立法人资格或未单独设立党的支部委员会的中小学校,党组织发挥战斗堡垒作用,履行党章和有关规定明确的职责任务。 

教育部基础教育司2022年工作要点

2022年是党的二十大召开之年,基础教育工作要围绕中心、服务大局,积极作出应有贡献。总体要求是: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中央关于基础教育的重大决策,进一步加强党对中小学(幼儿园)的全面领导,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以推进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为核心任务,持续巩固提高学校“双减”工作水平,积极落实基础教育“十四五”重要部署,大力实施基础教育数字化战略行动,不断深化基础教育综合改革,加快构建高质量基础教育体系,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以实际行动和优异成绩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

一、强化引领,始终坚持正确方向

1.稳妥实施中小学领导体制改革。落实中办《关于建立中小学校党组织领导的校长负责制的意见(试行)》,推动各地认真分析研判中小学党组织书记配备情况,坚持“一校一案”、积极稳妥调整实施;研究制订党建工作重点任务清单、议事规则示范文本等配套制度文件,着力健全学校领导体制机制;加强宣传解读,坚持线上线下相结合,深入开展中小学党组织书记示范培训,进一步提高学校党建工作水平。

2.切实增强中小学德育工作实效。以喜迎党的二十大和学习贯彻二十大精神为主题,在中小学持续开展“学习新思想,做好接班人”主题教育活动。研究制订进一步加强中小学思政课建设的有关意见,着力提高思政课教师专职化专业化水平,宣传展示思政课教师和班主任基本功活动优秀成果,切实增强中小学思政课吸引力感染力。总结各地“一校一案”落实《中小学德育工作指南》的经验和成效,宣传推广一批典型案例。进一步充实心理健康教育专题资源,强化专家指导,宣传推广《心理健康教育指导手册》。继续开展德育骨干、班主任、心理健康教师示范培训。研究制订关于加强专门教育工作的有关实施意见。

3.深入推进中小学劳动教育。指导各地各校制订劳动教育清单,落实劳动教育指导纲要,切实保障劳动教育时间,创新劳动教育载体,拓展劳动教育实践场所,推动劳动教育常态化有效开展,充分发挥劳动教育综合育人作用。加强中小学劳动教育实验区建设,分片区召开工作研讨交流会,宣传推广一批劳动教育典型经验和做法。

二、突出重点,巩固提高学校“双减”水平

4.提高作业设计水平。在坚持做好“压总量、控时间”的基础上,更加注重“调结构、提质量”。推动各地各校通过加强作业设计研究、完善分学科作业设计指南、开展优质作业展示交流、举办作业设计大赛等,提升教师作业设计能力水平,不断提高作业的针对性、有效性。

5.提高课后服务水平。在坚持做好“全覆盖、广参与”的基础上,更加注重“上水平、强保障”。广泛遴选推介优质课后服务资源,持续宣传一批课后服务典型经验。推动各地各校进一步挖掘校内潜力,统筹利用科普、文化、体育等方面社会资源,增强课后服务吸引力有效性。推动各地进一步健全课后服务经费保障机制,确保逐县逐校落实到位。

6.提高课堂教学水平。推动各省出台分学科教学基本要求,指导各地各校加强教学规范管理,强化教研工作,召开全国基础教育教研工作会议,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创新。持续推进国家级优秀教学成果推广应用,组织评选第三届国家级教学成果奖,开展“精品课”遴选。健全基础教育教指委工作机制,加大教育教学指导力度。完善中小学装备配备标准,做好中小学图书馆书目推荐工作。

7.提高优质均衡发展水平。出台构建优质均衡的基本公共教育服务体系的意见,指导各省制订实施方案,大力推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推动各地认真开展县域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先行创建工作,召开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经验交流会。以促进师资均衡配置和共享优质教育资源为重点,研制集团化办学指导意见。落实控辍保学联控联保长效机制,推进控辍保学从动态清零转向常态清零。

三、统筹推进,全面提升发展质量

8.促进学前教育普及普惠。落实《“十四五”学前教育发展提升行动计划》,指导各省制订实施方案,做好入园需求预测,推动以县为单位完善普惠性资源布局规划,加强城镇新增人口、流动人口集中地区和乡村幼儿园建设,补齐普惠性资源短板,进一步提高普及普惠水平。指导各地做好城镇小区配套园治理“回头看”工作。分片召开幼小衔接试点工作经验交流会,继续推广“安吉游戏”典型经验,提高科学保教水平。

9.促进县域高中整体提升。落实《“十四五”县域普通高中发展提升行动计划》,指导各省制订实施方案,推动实施县中标准化建设工程,加快消除普通高中大班额;启动实施县中托管帮扶工程,明确帮扶重点任务。积极落实普通高中“公民同招”和属地招生政策,切实规范普通高中招生秩序。推动各省全面实施普通高中新课程新教材,开展国家级示范培训,加强示范区示范校建设。研究制定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实施指南、学生发展指导实施指南,深化育人方式改革,推进普通高中多样化有特色发展。

10.促进特殊教育拓展融合。落实《“十四五”特殊教育发展提升行动计划》,指导各省制订实施方案,推动特殊教育拓展融合发展,加快特殊教育向学前教育和高中阶段教育两端延伸,完善特殊教育体系。进一步改善特殊教育办学条件,开展融合教育示范区示范校建设,推进普通教育、职业教育、医疗康复、信息技术与特殊教育的融合。加强特殊教育新课程新教材培训,提升特殊教育质量。

召开全国基础教育“十四五”重大项目计划实施部署视频会,全面推动各项发展提升行动计划的落实。

四、创新突破,深化基础教育改革

11.深化基础教育综合改革。总结交流第一批基础教育综合改革实验区成果,加大宣传推广力度,做好第二批基础教育综合改革实验区遴选工作。举办学前教育、义务教育、普通高中质量评价指南专题培训班,积极推进落实基础教育质量评价改革。指导各地进一步做好义务教育招生入学工作,巩固义务教育免试就近入学和“公民同招”成果,完善随迁子女入学政策。深入开展“双减”背景下中考命题评估工作,加快推进省级统一命题,推动考学有效衔接。规范基础教育领域实验区、实验校等管理。

12.深化信息技术应用改革。实施基础教育数字化战略行动,注重需求牵引,深化融合应用,赋能提质增效。整合建设基础教育综合管理服务平台,为基础教育宏观管理和科学决策提供有力支撑。优化中小学学籍管理信息系统,严格规范学籍管理。升级建设国家中小学网络云平台,进一步丰富数字化优质教育教学资源,拓展服务功能,推动各地各校常态化应用。召开融合信息技术深化教学改革工作会议,总结交流基础教育信息化实验区经验成效,加快推进基础教育信息化进程。

13.深化协同育人机制改革。会同相关部门研制构建家校社协同育人机制的意见,推广使用《家庭教育指导手册》,推动学校、家庭、社会切实履行相应职责。统筹利用社会资源支持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继续组织实施中央专项彩票公益金中小学生校外研学实践活动项目。

14.深化学生安全管理改革。研究制订进一步加强学生安全工作有关意见,建立健全学生安全事件报告制度和工作台账,召开全国中小学幼儿园学生安全工作视频会议,指导各地做好校园安全事件预防、管控和事故处理、风险化解等工作。督促各地加大整改力度,全面落实校园安全防范建设“四个100%”。遴选开发安全教育资源,组织开展安全教育示范培训。

中国共产党安徽省第十一届纪律检查委员会第二次全体会议决议

(2022年1月26日中国共产党安徽省第十一届纪律检查委员会第二次全体会议通过)

安徽日报      2022-01-28

中国共产党安徽省第十一届纪律检查委员会第二次全体会议,于2022年1月25日至26日在合肥举行。出席这次全会的有省纪委委员55人,列席220人。

省委书记郑栅洁出席全会并讲话。省委常委和其他在职省级领导干部出席会议。

全会由省纪委常务委员会主持。全会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历次全会精神,认真贯彻十九届中央纪委六次全会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对安徽作出的系列重要讲话指示批示,全面落实省第十一次党代会决策部署,总结2021年纪检监察工作,部署2022年任务,审议通过了刘海泉同志代表省纪委常委会所作的《运用党的百年奋斗历史经验坚定不移正风肃纪反腐,为加快建设现代化美好安徽提供坚强保障》工作报告。

全会认真学习、深刻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届中央纪委六次全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和赵乐际同志代表中央纪委常委会所作的工作报告精神。一致认为,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深刻总结新时代党的自我革命的成功实践,深刻阐述全面从严治党取得的历史性、开创性成就,产生的全方位、深层次影响,对坚持不懈把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推进、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作出战略部署,是推进新时代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的基本遵循,是纪检监察工作高质量发展的行动指南。赵乐际同志所作的工作报告,具有很强的政治性、思想性、针对性,对于运用党的百年奋斗历史经验推动纪检监察工作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指导意义。全省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要认真学习领会,坚决把十九届中央纪委六次全会精神落到实处。

全会认为,郑栅洁同志在省纪委十一届二次全会上的讲话,围绕学习贯彻十九届中央纪委六次全会特别是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系统总结了过去一年全省全面从严治党取得的重要成果,科学分析了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形势,对以自我革命精神纵深推进全面从严治党作出了全面部署。全省各级各部门要认真抓好贯彻落实。

全会指出,2021年,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省委坚持以党的政治建设为统领,以上率下立规明矩,以身作则实干笃行,坚定不移推进全面从严治党,为全省实现“十四五”良好开局、建设现代化美好安徽提供了坚强保证。全省各级纪检监察机关深入学习领悟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坚持稳中求进、坚定稳妥,实事求是、守正创新,忠实履行正风肃纪反腐职责使命,围绕现代化建设大局充分发挥监督保障执行、促进完善发展作用,纪检监察工作高质量发展取得新成效。深入学习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党的自我革命的战略思想,增强全面从严治党的政治自觉和历史主动。忠诚践行“两个维护”,紧紧围绕“十四五”开好局起好步强化政治监督,加强对“一把手”和领导班子的日常监督,及时发现和纠正政治偏差。严肃查处政治问题和经济问题交织的腐败案件,加大国企、金融、政法、粮食购销、开发区建设等领域反腐败力度,做实以案为鉴、以案促改、以案促治。持之以恒推动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毫不妥协纠治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严肃查处享乐主义、奢靡之风,严肃换届纪律。聚焦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开展过渡期专项监督,推进惩治涉黑涉恶腐败和“保护伞”常态化,扎实开展“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落实政治巡视要求,推进巡视高质量全覆盖,充分发挥巡视巡察综合监督作用。坚持依规依纪依法开展工作,深化运用“四种形态”,精准规范实施问责。持续深化纪检监察体制改革,强化执纪执法权监督约束,锻造高素质专业化纪检监察队伍。全会实事求是分析了我省反腐败斗争形势以及纪检监察工作和队伍建设存在的问题,要求高度重视,切实加以解决。

全会提出,做好2022年纪检监察工作,要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历次全会精神,全面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安徽作出的系列重要讲话指示批示,按照十九届中央纪委六次全会部署和省委要求,衷心拥护“两个确立”、忠诚践行“两个维护”,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立足新发展阶段,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自觉把握和运用党的百年奋斗历史经验,弘扬伟大建党精神,永葆自我革命精神,坚持全面从严治党战略方针,坚定不移将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进行到底,持续深化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一体推进,惩治震慑、制度约束、提高觉悟一体发力,努力取得更多制度性成果和更大治理成效,加强纪检监察机关规范化、法治化、正规化建设,更好发挥监督保障执行、促进完善发展作用,为加快建设现代化美好安徽提供坚强保障,以优异成绩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

第一,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聚焦“两个维护”强化政治监督。以迎接党的二十大为主线,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巩固拓展党史学习教育成果。紧紧围绕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批示和党中央决策部署,聚焦实施“十四五”规划、“三新一高”等重大任务,围绕全面深化改革开放、促进共同富裕、推进科技自立自强、防范化解重大风险、实施三次产业高质量协同发展行动计划等重点工作,做深做实政治监督。加强对“一把手”和领导班子落实全面从严治党责任、执行民主集中制、依规依法履职用权等情况的监督,督促党委(党组)班子成员履行全面从严治党“一岗双责”。持续加强换届纪律风气监督,严把政治关和廉洁关。

第二,始终保持惩治高压态势,坚定不移把反腐败斗争推向纵深。保持高度政治敏感性、辨别力,坚决防范和查处“七个有之”问题,对年轻干部从严教育管理监督。着力查处资本无序扩张、平台垄断等背后腐败行为,斩断权力与资本勾连纽带。严格财经纪律,严肃查处违规违纪行为,促进防范和化解地方政府隐性债务风险。持续推进金融领域腐败治理,深化人防、国企、政法、医保等领域反腐败工作,深化粮食购销等领域腐败专项整治,严肃查处开发区建设腐败案件。探索完善行贿人“黑名单”制度。深入开展“天网行动”。深化以案促改,加强新时代廉洁文化建设,完善一体推进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制度机制。

第三,持续加固中央八项规定堤坝,坚持不懈纠“四风”树新风。严格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及省委实施细则,密切关注“四风”苗头性、倾向性、隐蔽性问题,坚决纠治影响党中央决策部署贯彻落实、漠视侵害群众利益、加重基层负担的形式主义、官僚主义,深入整治损害党的形象、群众反映强烈的享乐主义、奢靡之风,查处不尊重规律、不尊重客观实际和群众需求的乱作为问题以及推诿扯皮、玩忽职守、不思进取的不作为问题。坚持破立并重、纠树并举,督促引导党员、干部进一步改进作风、干事担事。

第四,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深入整治群众身边腐败和作风问题。加强对乡村振兴重点项目推进、资金使用等情况监督检查,保障党中央惠民利民、安民富民各项政策措施落实落地。集中整治教育医疗、养老社保、生态环保、安全生产、食品药品安全等领域群众反映强烈突出问题,巩固深化扫黑除恶专项斗争和政法队伍教育整顿成果。健全完善领导包案、带案下访、阅批群众来信、交办督办等工作机制,开展重复举报专项治理,切实做到群众反映及时回应,信访举报及时处置。

第五,持续深化政治巡视巡察,健全巡视巡察上下联动监督网。聚焦“两个维护”根本任务,紧扣履行党的领导职能责任,重点检查落实“十四五”规划、贯彻新发展理念、执行换届纪律等情况。组织开展十一届省委第一轮、第二轮巡视,加强巡视整改和成果运用,压紧压实党委(党组)整改主体责任,强化日常监督和专项检查。完善巡视巡察上下联动工作格局,巩固深化市县巡察指导督导成果,加强对省直单位巡察工作的分类指导,推动提升对村(社区)巡察实效。

第六,促进纪检监察体制改革系统集成、协同高效,不断提升监督治理效能。推进纪律监督、监察监督、派驻监督、巡视监督统筹衔接,推动党内监督和其他各类监督贯通协同。围绕监督检查、审查调查等关键环节,进一步加强上级纪委监委对下级纪委监委、派出机关对派驻机构的领导,加强对驻在部门机关纪委履职情况的监督指导。加强乡镇(街道)纪检监察协作区制度化、规范化建设,全面推开小微权力“监督一点通”服务平台建设。深化运用“四种形态”政策策略。健全容错纠错机制,激励党员干部放下思想顾虑、大胆改革创新、更好担当作为。

第七,落实政治过硬、本领高强要求,努力做党和人民的忠诚卫士。加强省纪委常委会自身建设,自觉践行“三严三实”,树立纪检监察干部可亲可信可敬的良好形象。深入学习贯彻《中国共产党纪律检查委员会工作条例》,分级分类加强纪法培训,建设高素质专业化纪检监察干部队伍。完善监督执纪执法权力运行内控机制,坚决查处执纪违纪、执法违法、失职失责行为,切实解决“灯下黑”问题,不断提高自身免疫力。

全会号召,要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在中央纪委国家监委和省委的坚强领导下,大力弘扬伟大建党精神和自我革命精神,忠诚尽职、担当作为,埋头苦干、勇毅前行,推动全面从严治党、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向纵深发展,为加快建设现代化美好安徽作出新的更大贡献,以实际行动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