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科研论文

寄宿制高中学生心理问题的表现、原因及应对策略

时间:2016-11-20 22:22 作者:吴晓菲 来源:未知 阅读次数:

       摘要:寄宿制虽然在培养高中生的独立性、人际交往能力、自控能力上有积极作用,但是,目前寄宿制中学存在情绪不稳定、适应不良、学习压力感、焦虑、人际关系紧张、强迫等心理问题,心理健康发展状态整体上不容乐观,值得我们去关注。笔者凭借合肥七中的级部分管德育的工作经历为基础,通过个案心理咨询及与取样班主任教师的沟通,了解到导致寄宿制中学学生心理问题突出的原因主要有三个方面:个性特征,升学负担,家庭的变化。本文以寄宿制高中学生心理健康为研究视角,针对现阶段寄宿制学校学生的心理问题的表现做出具体分析,然后深入剖析寄宿高中学生心理问题日益严峻的主要原因,进而提出有利于寄宿高中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对策,旨在为学生身心健康发展提供参考与借鉴,期待为高中生心理健康教育水平的提高贡献绵薄之力。

关键词:  寄宿制高中,   心理问题表现,    原因,      应对策略

寄宿制学校的出现在一定程度上优化了教学资源的配置模式,保证学生充足的学习时间,有利于教学质量的提升。但是,由于寄宿制学校一般采用全封闭式的管理模式,对于学生的心理健康产生一定的不良影响,所以现阶段强化封闭寄宿制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已经成为国家相关部门、家长以及教育工作者共同关注的话题。

一、寄宿制高中学生心理问题的表现

(一)压抑心理问题

寄宿制高中在日常管理过程中为了保证学生的安全,通常采取全封闭的管理模式,要求学生在学校规定的时间内不可以离开学校,在日常管理实践中要求非常得严格,甚至很多学校利用军事化管理的方式。这种管理方式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有效阻止了学生的学习生活受到不利因素的影响,保证学生的安全;另一方面使得学生就像牢笼的鸟儿,无法感受到蓝天的魅力。久而久之,虽然学生表面上都循规蹈矩,但是内心中充满了对外面世界的向往,压抑心理随之产生,不利于学生身心健康发展,更不利于学生社会性发展。

(二)逆反心理问题

寄宿制学校学生一般为义务教育阶段,由于身心处于发展阶段,价值观体系并不健全,对于学校的严格管理认知不够充分。虽然严格的管理本身并没有错误,但是当这一年龄段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创新思维受到制约的时候,逆反心理随之而来。学生全天候地生活在老师的监督与管理之下,学习、生活的每一步骤都是固定的,使得学生心理长期压抑,心理松弛的机会甚少,在表面上看或许学生都规规矩矩地做着事先安排好的事情,但是内心的逆反已经开始影响其价值观的构建。

(三)疲惫心理问题

寄宿制学生之所以选择寄宿,一方面是因为家庭住址距离学校比较远,另一方面是家长没有时间照顾孩子的起居生活。所以现阶段封闭寄宿制学校普遍采取的学习周期比较长,基本都是两周的周期,甚至很多学校采取四周的周期。由于学习周期比较长,学生每天的生活为“三点一线”,即“宿舍食堂课堂”。此种周而复始的生活容易使活泼好动的学生产生心理疲惫,心理疲惫最终将导致心理倦怠,容易导致学生厌学情绪的产生。

(四)孤独心理问题

寄宿制学生来到学校学习之时就是与家庭分离之日。每一名学生都是渴望家庭温暖的,虽然在学校的学习生活中可以加深体验师生之情、同窗之情,但是这些情感与亲情相比捉襟见肘。所以很多寄宿制学校的学生,对于家的温暖、父母怀抱的思念是非常迫切的,此种思念在学习生活中将转为痛苦,所以寄宿制学校学生常常内心是孤独、寂寞的。如果不能及时有效地消除学生的孤独心理,长此以往,学生将会养成孤僻的性格,对其身心发展十分不利。

(五)畏惧心理问题

计划生育实施以后,当今社会独生子女已经普遍。学生在来到学校寄宿之前,在家中都是温室中的花朵,受到父母的百般呵护,对于洗衣、叠被、整理物品等生活事务一窍不通。但是来到学校开始寄宿之后,根据学校的相关规定,穿衣、洗餐具、叠被子等都需要自己动手,除此以外,零花钱也要自己规划。很多学生一时间并不能适应这种生活,对于寄宿产生一定的畏惧,在生活中常常表现得十分焦虑,最终导致归属感不足。

(六)负重心理问题

寄宿学生生活起居、学习都是在学校中完成,势必增加家庭在教育成本上的投入,尤其对于农村家庭而言,一个月上千元的教育成本对于收入不高的家庭来说是一笔比较大的开销。这样的开销不仅是家长的负担,在孩子幼小的心灵中也形成了一定负担。义务教育阶段的学生本应该开心地学习、生活,但是来自于经济上的负担使得学生幼小的心灵负重,长此以往,学生的心理压力增大,不利于学生树立正确的金钱观甚至人生观。

二、导致寄宿制高中学生心理问题的原因

()、 社会教育缺失

高中阶段正是认识社会、适应社会的关键时期。寄宿制的生活会阻滞学生的社会化进程,不利于学生健康人格的形成。学生长期封闭在学校教学楼、宿舍、食堂、操场这些小天地里,只能每周甚至一个月回一次家,这就人为地减少了高中生接触社会、认识社会的机会。学生的求知欲和好奇心得不到满足,生活范围的局限性使得学生眼界打不开、活动参与性差,不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教室、宿舍、食堂的生活方式脱离了实践,在很大程度上偏离了教育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教育方针,使得学生的思维模式固化,知识得不到扩展,导致学生动手能力差、思维局限,导致了学生高分低能、创造力差。

()、家庭教育缺失

高中寄宿制的生活弱化了亲子之间的及时沟通、交流,不利于高中生顺利度过暴风骤雨式的青春期,影响亲子之间感情的发育。一项调查显示:寄宿制学生回家以后,家长易对学生产生情感补偿心理,对孩子提出的要求会尽最大能力地去满足,并且对孩子错误的行为,采取宽容态度。同时,由于父母的宠爱与宽容,寄宿的孩子在面对父母批评和教育时,极易滋生对立情绪,从而导致亲情的变质与扭曲。另外,寄宿生由于亲情的欠缺,还会在遭遇挫折时因缺乏倾诉对象而不能进行合理的情感转移和情绪宣泄。

()、忽视学生的个性发展

集体化、统一化的管理与教育,容易抹杀学生的个性特征。使学校成为流水线式制造统一标准化产品的制造厂。忽视学生的心理发育,将会影响学生身心,全面健康发展。长期住宿的学生容易产生,心理问题。住校学生与一般学生的人格特征存在着不同,心理健康水平也比走读学生低,我们应对其予以关注,减少不利因素的影响。寄宿生因为在学校受关注不够,心里蕴藏的不快情绪也不能及时消解,郁闷在心而又无法排遣,长期以来就会导致学生不良性格的形成及行为的无拘无束。

二、高中寄宿生心理健康问题的应对策略

加强学校实践活动,优化教育环境,完善教师教育管提高封闭寄宿制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对策加强学校实践活动,优化教育环境,完善教师教育管理机制改变传统的寄宿生管理方式,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活动,培养寄宿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让学生感受到学校生活的体贴、关爱,促进学生全面发展。重视校园文化环境的建设,美化、绿化校园,及时维护校舍门窗,使环境怡人、整洁有序,为师生创造良好的生活学习条件;加强教师对学生生活、学习的指导,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和生活习惯,适当增加教师和后勤人员的储备。

()、学校的重视

住宿生大部分时间是在学校度过的,因此在学校中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就显得尤其重要,学校要努力营造浓厚的心理健康教育氛围,让学生明确新的健康概念,增强心理健康意识,使学生主动把心理健康教育作为完善自我的一种途径,更加注重自我教育,积极参与学校系列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同时帮助他们更有效地调节自己的负性情绪,要注意及时排解他们的各种压力,不定期地利用主题班会等形式举行学生热点问题讨论,如人际关系问题,恋爱问题,性心理问题等,帮助学生树立心理健康意识;针对常见的问题困惑,邀请有关专家讲解,寄宿生在校寄宿肩负着学习和生活的双重压力,必须适时予以调节和疏通由此可能形成的心理障碍,另外根据学生心理特点:设计各类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如适应训练、角色互换等,在活动中强化学生参与意识,促进其心理健康发展。

()、建立家校互动平台,成立学生心理档案,创造三方沟通机制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最完善的教育是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的结合。”家长会是家校互动的重要途径。学校应至少每学期开一次家长会,提前约定时间与家长见面,对于不能参加的家长,学校要及时通过手机短信或信件等方式将学生的学习生活状况告知家长,使家长了解自己孩子的在校状况,做到对学校的教育放心;同时告知家长孩子在成长过程中最需要家长的爱,家长要尽量多与孩子沟通交流。家长也要注意在家里培养孩子自己动手的能力,要求孩子做些力所能及的家务活。邀请家长到学校,让教师与家长共同为学生的成长与发展想办法、定方案。与家长合作建立学生心理档案,了解学生心理状况,及时解决学生的心理困扰,创造学生、家长、教师三方互动的交流平台。

家庭的重视,不良的家庭教育容易造成学生不健康的心理,提高家长良好的心理素质是培养学生良好心理素养的有利保证。所以更应该重视家庭教育,积极开办家长心理健康知识讲座,因为学生的心理健康成长不仅与学校教育有关,同时也与他们生活的家庭环境息息相关。对于家长来说,高中是自己子女与自己疏远的一个时期,由于高中生的心理还不成熟,生活上还不能完全自立,还需要父母的指点与帮助。父母在这时期应该关心自己子女的心理状况,对于子女碰到的人际问题,应该给予必要的帮助和支持,帮助子女在社会交往中走向成熟。

()、宿舍文化建设

宿舍是住宿生学习、生活.休息、社交的重要的场所,与住宿生生活密切相关的小环境,宿舍的环境如何对住宿生的成长将产生很大影响。宿舍的设施、布局、卫生、美化等客观物质环境如果优良,对他们的健康与生活将有很大帮助:宿舍成员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状况,对宿舍的整体氛围会产生重大影响,在不同的影响下,行为方式会有所差异,进而对宿舍的人文环境产生影响。所以要关注并努力营造好宿舍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

()人际关系培养

学校和家长普遍都认为高中生应该以学习为主,其时间和精力也应该都放到学习上去。但高中生与人交往的愿望很强烈,学校和家长还是应该鼓励高中生参加必要的社交活动,尤其参加同龄人的社交活动,它不仅有利于高中生自我同一性的发展,也有利于社交经验的积累和社交才能的锻炼。对于高中生中存在的人际关系问题,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课可以发挥其专业优势,目前的心理健康教育课教材有很大一部分内容与社交交往有关。寝室人际关系是影响离开家的中学生心理状况的重要因素,而寝室关系紧张导致的心理问题影响着学生的正常学习生活和发展,人际关系紧张是彼此不能接纳和欣赏,或者不善于表达和赞美造成的。因此引导中学生学会发现彼此的优点,接纳和赞美他人,要随时随地用感恩的心来接受,用赞美的声音表达,用欣赏的眼光来看人。建立良好的同伴关系,引导学生积极适应寄宿生活

寄宿生需要友谊,需要和同学搞好关系,在他们这个年龄段友谊是日常生活中的最重要组成部分,没有知心朋友的他们会感到孤独与无助。相互的倾诉能给他们带来欢乐和支持,来自朋友的鼓励和安慰,比家长、教师的教育作用更大。由于中学生自尊心强,情感丰富起伏大,很多人还不能正确把握与处理同学之间的关系,容易因为人际关系紧张而带来心理障碍。所以教师应该积极引导学生独自解决在学校生活中所遇到的问题,鼓励他们积极与他人相互沟通,化解误会与苦恼。在遇到解决不了的问题时要及时向别人求助。这样,当寄宿生离开了学校就可以更快适应社会,能更好地调解自己,满足社会发展的多种需要。

()、班级的建设

新学校里新班主任的治班风格,各科任教师的教学方法很可能让新入学的同学感到陌生。在新的环境下,有的学生不能正确处理正常的学习竞争,将学习成绩看作是一个角斗较劲的标尺,从而产生焦虑、嫉妒或自卑等不良心理,所以班级不但是学生在家庭之外最重要的发展环境,也成为影响学生身心发展的重要因素。班级环境和学校适应之间存在密切的相关,因此要让住宿生快速适应学校环境,温馨的班集体是不可少的,它可以帮助其营造一个和谐的学习环境,给学生一种家的温馨的感觉。

()、教师的关怀

师生关系是学校中教师与住宿生之间的基本人际关系,贯穿于整个在校时间的始终,直接关系到学生的健康成长。许多研究表明,良好的师生关系是促进学生发展和减少学生问题行为的关键因素,它有利于学生思想品德的养成、学业的提高、以及身心的全面发展。教师们应走进宿舍,贴近学生,在师生之间建立平等尊重的关系,学生病了,老师把热菜热饭送到床前,把药递到手中;学生遇到困难时,老师及时地伸出援助之手,让学生增加了对老师的信任,许多离异家庭的孩子一般选择住宿,他们内心深处常会产生一种被遗弃感,易出现敏感、多疑的心理,这时更需要老师用理解和沟通鼓起他们信心,使他们感觉到学校这个大家庭的温暖,愿意在老师跟前吐露心声,说真话。

 

结语

在目前的教育体制下,如何减轻学生的学习压力、弱化“分数是评价学生唯一标准”的思想仍是广大教育工作者所面临的难题。学校和教师应通过各种途径来减轻学生学习上的思想负担:首先,在日常教育教学活动中,应积极向学生渗透全方位发展的理念,并为学生才能的展示和能力的锻炼搭建更多的平台,经常安排一些校园文体活动、竞赛活动及社会实践活动,让广大学生在活动中加强交流与合作,并在不同领域中达到自我实现,获得赞赏与肯定,使其保持一种积极向上的心态;其次,加强家校合作,学校可以通过家长学校、家访、家长会议等多种方式与家长沟通,加强对家庭教育的指导,尤其要就怎样加强学生与家长之间的情感交流与沟通对家长进行培训,从而提高亲子交往的质量,弥补学生因为长期在学校所产生的父爱、母爱缺失感,使其在独立成长的过程中获得更多的心理支持源,同时也有利于学生在与父母沟通的过程中学习情感表达、人际交往的技能。除此之外,学校和教师还应着手学生人际交往能力培养的相关工作。良好的人际关系是个体健康成长的基本条件。

参考文献:

[1].苏霍姆林斯基.育人三部曲[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8

[2].毕海昕,王煦主.进城务工农民子女教育问题[M].山东人民出版社.2006

[31].嘈建英.寄宿儿童与一般儿童人格特征的比较研究 [U]中外健康文摘。2008(05)

[4]. 田晓峰. 盘锦市寄宿制高中新生的学校适应和心理健康状况调查及干

预的研究[J]. 辽宁师范大学,2011.

[5]. 丁志刚,高一新生心理健康现状调查及对策研究[J]. 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09   9):117

[6]. 王明春. 高一学生心理适应问题及对策[J].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 2009 05

(此文为合肥七中2016年德育论坛获奖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