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科研论文

以人为本——新课程高中历史课堂教学有效性的

时间:2013-12-29 18:40 作者:admin111 来源:未知 阅读次数:

合肥七中  郑晓莉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逐渐深化,很多新的名词层出不穷,比如“有效技能”:“技能”,简而言之,就是教师的教育技术能力,它既包括在教学过程中通过使用幻灯、投影、电影、计算机、网络等各种教育教学方法体现出来,又包括教师在解决教育教学问题过程中所运用的技巧、策略、方法及在教学过程中所蕴含的教学思想和理论等;而“有效”则是指教师运用自己的教育技术能力,受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我认为“有效技能”的重心更应落实在“有效”上,其实效教学”作为一种鲜明的教学理念和自觉的教学实践,可以追溯到20世纪上半叶西方的教育科学化运动。而当前,在历史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倡导有效教学,提高课堂绩效,应当是当前历史课程改革关注的重点。
     在新课程背景下,一改过去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理念,倡导的是“发挥教师在课堂中主导性作用”,更突出的是“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所以,成功的课堂教学的目的不仅仅在于教学活动本身顺利、准确的完成,而更要使学生真正参与到课堂教学的活动中,发挥主体作用,通过教师的教学活动真正的有所收获。也即“以人为本”——以学生为本:引导学生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获取新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使学生在获得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
     2006年安徽省开始新的课程改革,而我作为新课改的实践者,也一直在思考并实践着新课改的理念,如“如何增强历史课堂的有效性”,下面我就将结合教学实践来谈谈我的感受:
  • 以人为本,注重有效的情境设计:
学生的发展,尤其是其生命的成长,无论是人格建树还是智慧产生,都不是单靠外部力量就能完成的。更为重要的是自我体验、自我感悟和自我构建。我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创设历史情境,让学生通过感悟历史,来达到对所学知识的升华理解。历史课堂应让学生去体验、感受真实的历史,以历史主人翁的角色去“经历历史”,让他们与历史同呼吸、同悲乐、同感受,从而让学生真正获得精神上的满足和发展需求。如在讲授《梭伦改革》时,我设计了这样的问题:“随着雅典工商业的发展,雅典的社会结构有没有发生变化?假如你是当时雅典的社会成员,你的迫切愿望是什么?”在我的引导下,学生进行了分角色的讨论、学习。经过一番准备后,不同角色的“雅典社会成员”分别表达了自己的看法:“平原派”是既得利益者,主张维护贵族寡头政治,以巩固自身的利益;“海岸派”是新兴起的工商业奴隶主阶层,他们最关注的是发展海外贸易,掠夺外邦奴隶与财产,而随着经济实力的强大,他们要求分享政治权利,但为了发展经济有个良好的社会环境,他们又主张温和的改革;而“山地派”是最激进的,要求进行彻底地社会变革。而“海岸派”和“山地派”尽管不代表同一阶级,故政见不一,但有一个共同点,就是反对贵族专权,这样,改革呼之欲出,而海岸派成为梭伦改革的主要社会基础。通过角色扮演,让学生们体会到改革的迫切性和必要性。这样的情境设置,有利于引导学生认识“梭伦改革”实施的背景。
  • 以人为本,有效的课堂互动:
有效教学的课堂,必然是激情互动的课堂,必然是绽放生命活力的课堂。
历史课堂教学的互动,就是指在课堂这一特定的时空里,发生交互作用和影响。既包括师生互动、学生同伴互动等等。通过互动,可以营造民主的氛围,可以激发共同探究的兴趣,更可以促进历史的认知能力的提升。例如,在讲授《日本明治维新》的影响时,一位学生突然发问:“同一时代的中国,同样性质的改革,为什么中国失败了而日本却成功了?”,我深感高兴,立刻表扬了他提出的富有思想性的问题,并指导学生就这一问题展开讨论,同学们在这种民主的氛围中充分发挥了自己的积极性;这时,另一同学也发问道:“深受西方列强侵略的日本,为什么刚刚废除不平等条约就走上了对外扩张的道路?”这些问题都不是我预先设计的,但它们的提出却闪烁出学生智慧的火花,我何不把课堂这个舞台还给学生呢?通过对这些问题的深入讨论以及课堂互动,无疑会加深学生对明治维新的影响和局限性的认识,通过师生共同探究、学生同伴共同探究,更有利于认识历史的本质。
      三:以人为本,有效的合作学习:
     合作学习不仅是一种促进学生学习的方式,更是培养学生合作型人格、提高课堂有效性的重要手段。一个历史事件,蕴含着背景、过程、影响等诸多要素,一些问题靠个体的努力往往在规定的时间内无法解决,需要借助合作学习的方式来丰富思想内容,提升学习意义。学生通过交往,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丰富了学习内容,激发了灵感,增强了思维的灵活性与发散性。比如,在教学中合作探究中国戊戌变法和日本明治维新差异及其原因时,我将学生分为三组:一组学生去研究两国改革的政治差异;一组学生去研究两国改革的经济差异;一组学生重点研究改革差异的原因。通过一段时间的分组重点学习与合作探究、讨论,三组分别选派代表宣读了合作研究的成果,共同完成了这个题目的探究,教师不仅是一名组织者,更是一名参与者与引导者。而学生则通过不同的视角分析两国改革差异的原因,再通过交流与合作以及各自探究结果的展示,可以形成完整的认识,并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个体探究的不足,也就是把个人和小组的创造性观点转变为集体的智慧。
     四:以人为本,培养学生心怀天下的大历史观:
     新课改背景下,尤其注重对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历史是人类精神的故乡,铸就了合乎规律和合乎人性的精神财富。而历史课堂是历史教育的重要阵地之一,应该着眼于传承文明、传承精神,让学生通过对历史的学习,对人文精神的感悟,形成健全的人格,形成终身学习的习惯,进而从丰厚的历史积淀中寻找前行的力量,找到制胜的法宝。所以历史作为一门社会科学,应培养学生以博大的胸襟,以开阔的视野,以发展的眼光,以心怀天下的大历史观来学习历史,感悟历史,并关注现实。在历史中汲取养料,运用历史智慧来看待现实事件,解决现实问题。例如,在学完《历史上重大改革的回眸》之后,我培养学生纵观整个历史长河中的重大改革,来寻找历史感悟。学生们通过讨论,从历史中感受到了改革的力量和创新的力量。同时,我指导学生将历史上的改革同当今中国的改革开放相联系,启发学生“假如,你是一位改革的实践者,你怎样从历史上的改革中汲取养料,找到启示并总结教训?”学生们通过讨论,各抒几见,形成了非常有价值的答案,我想这些思想的结晶肯定会使他们终身受益,而我的课堂教学效果也得到了升华。
     构建有效课堂是中学历史教学的必然选择和历史的永远追求,“路曼曼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踏着前辈探索的足迹,伴着新课改的春风,为了学生的终生学习和全面发展,我将与时俱进,坚持不懈地追求和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