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网站首页 >> 德育工作 >> 德育动态

德育动态

合肥七中研学旅行学生手记

时间:2002-01-04 20:18 作者:admin 来源:未知 阅读次数:

     编者按 读 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行万里路,不如阅人无数;阅人无数,不如名师指路;名师指路,不如自己去悟。2015年4月9日—11日,合肥七中组织开展“感悟 历史,拥抱自然”研学之旅活动,1200余名学生参与其中,亲身感受中华民族传统文化,重新追踪华夏文明的足迹。高一(7)班同学研学路线是浙江绍兴、兰 亭、乌镇和嘉兴,所到之处,同学们带着课题,小组合作,认真做记录、细心做研究,仔细询问导游关于考察点的文化知识,真实抒写研学旅途中的所见、所闻、所 感。现选登部分作品以飨读者。

1  城 的 记 忆

初来这座城,烟雨笼罩着它,古朴宁静,让人不由自主的放慢脚步,走在青石铺就的小路上让思绪放空,让心灵沉静。      

错错错,莫莫莫,山盟虽在锦书难托;难难难,瞒瞒瞒,预传心事,独倚斜栏。

三身石上,姻缘几分。愿得一人心,白首不分离。 最先触碰到的是这座城的心。沈家园林里的石碑上重重刻下的《钗头凤》让我伫足凝神。我的指尖轻轻触碰着凹陷下去的字迹,慢慢闭上眼睛,让思绪穿越千年,在漫天柳絮随风飞舞的世界里见证着他们曾经爱过的碎片。

 可我们都遗憾沉重。命运像华丽的丝绸,即使是最名贵的丝绸,再怎么巧夺天工,总会透露出丝丝缕缕的微光,那些错落,那些斑驳,是与生俱行的原罪。

时过境迁,物是人非,沈园景色已异,粉壁上的诗词也已模糊不清,但这些记载着唐婉与陆游爱情绝唱的诗词,却在滚滚红尘中流传至今。请珍惜你我拥有的那份感情,别轻易道别离,酿成无奈终成悔。因为我相信 世间所有的相逢都是久别重逢。何以箫笙默,默笙箫以何?多情深几许?几许深情多。

邂逅一段记忆之后来到兰亭,剑舞落花,流觞曲水,王羲之邀请众人在此举办过曲水流觞的盛会。茂林修竹之间,文人雅兴之际,与会人士文思泉涌,饮酒赋诗,王羲之欣然为诗集作序-《兰亭集序》,书文合璧,挥洒自如,实为行书登峰造极之作,难怪被唐太宗誉为天下第一行书

穿过弥漫着古典气息的文学世界,我们即将去寻找一位现代伟人,他的名字叫鲁迅。走进神秘的鲁迅故里,黛瓦粉墙、青石砖木,典型的江南建筑。吸引我眼球的是桂花明堂,以前这有两棵枝叶繁茂的桂树,一棵金桂,一棵银桂。童年时期的鲁迅就搬着小凳坐在桂花树下听祖母一手摇着蒲扇一边讲述着猫是老虎的师傅水漫金山的故事,祖母成为了鲁迅生命中第一个启蒙老师。离开这个宛如童话般仙境的地方我又来到了百草园,由此又忆起他书中述的《狗鼠》、《论雷峰塔的倒掉》中生动回忆。伴着戏台上传来的唱戏声,我漫步在旧时光里,边想边提起一支笔,在木制的明信片上刻下自己的名字和心中的情愫投入信筒寄向远方。

乌篷船,小桥下,杨柳依,良辰美景为谁醉……乌镇中随处可见的是染坊布料,丝绸刺绣。君可见刺绣每一针中有人为你疼;夏雨秋风里有人为你等。南湖美景为谁留,伊人倚门望君踏归程,江河入海奔,万物为谁春,明月照不尽离别人,翠竹泣墨痕 锦书画不成。

第二天,坐船来到南湖的湖心岛,上岸后我们误以为这里便是桃源,一层又一层,一圈又一圈,不知绕了多少圈,我们踏上了伍相祠的楼顶,眺望这座水上之城,心情豁然开朗,任凭清风拂过我的脸颊,双手倚栏,踮起脚尖,裙脚飘扬,长袖飞舞。

据说登烟雨楼,望南湖景色,夏日倚栏远眺,湖中接天莲叶无穷碧;春天细雨霏霏,湖面上下烟雨朦胧,景色全在烟雾之中。

岁月静好,现世安稳。几场梅雨,几卷荷风,江南已是烟水迷离,时光微凉,那一场场远去的往事被春水浸泡,秋分吹拂,早以铅华,清绝明净。凉风吹动首书页,尘封在书卷里的诗词故事又展现在我们面前。看转角处的青石小巷,一并久违的油纸伞,遮住了低过屋檐的光阴。

是的,你是这样的一座城,如果可以,请让我预约一段莲花的时光,在这个季节稍作停歇。人生飘忽不定,要学会随遇而安,不知此地何时又会下起雨,不知何时能看到从青石小巷里撑着油纸伞来到我面前的你,但我知道,你若安好,便是晴天,将我最美好的祝福寄予这座城。

(高一(7)班 靳晓俣  袁小萌  江珊  罗晓宇)

2  游学游心游情

青 葱四月,青葱岁月。时光正好,我们出发在游行的路上,怀着大好的心情,去走近自然,拥抱古迹。放眼远望,只见远方群山连绵,连成一片阴影,深深浅浅,隐隐 显现,勾勒出一副浑然天成的水墨画。一颗心早已雀跃,沿途的风景早已抑制不住我们的悸动,去往浙江的大巴上充斥着我们的欢声笑语。

第一站—— 沈园

一池,一亭,一假山,这便是小小的沈园。一首钗头凤,一生悠悠越腔,一段刻骨铭心的爱情,这便是沈园独有的风韵。

青 瓦,碧水,典型的徽派建筑为这沈园抹上了文绉绉的书香气息,而更引人注目的则是入口处的两个剪影。陆游与唐婉虽近在咫尺,却永不得长相厮守,正如两人的影 像被生生的分隔开来,有情人终不得成眷属。尚未进入沈园,这剪影便为我们蒙上丝丝惆怅,两人伸出却不得相握的手,不知又是在痛诉着谁的无情与残酷。

脚踏青石板小路,听着哒哒的脆响,环顾四周绿林丛生,清水游鱼,远处一座小亭若隐若现,可见当初两人的邂逅该是怎样的浪漫!而现在两人相遇的小亭中坐着一位头发花白的老人,两眼微眯,眼神空旷,唱着不知名的越剧,为沈园添上一抹唯美的色彩。而欢情薄的愤懑,泪痕红浥鲛绡透的悲哀,错!错!错!的悔恨,却令人唏嘘不已。唐氏和词亦发出世情薄,人情恶的控诉,今非昨,病魂常恨千秋索的 哀怨。一首钗头凤,叹的是两人彼此间忘不掉的惊鸿照影,叹的是陆游一生坎坷跌宕的三情,亦是封建社会的冷漠无情。转瞬间已是过去了数千载春华秋实,沈园墙 上的字迹已是模糊不清,而这首钗头凤却是流传至今,成为华夏文明的一颗闪亮明珠,为世人所称赞。千年前的一对才子若是泉下有知不知又得要发出怎样的感慨!

离开沈园时,先前那位老人已经移到池塘边,怡然自得,悠闲自在。而他悠悠的越腔却穿透院墙,在每个人的心头萦绕,久久不散。 

第二站——鲁迅故居

阳光静好,微风拂面。

这就是当年孕育出民族魂的地方!

站 在鲁迅故居前,浓浓的敬畏之情充斥心头。在这里,我们终于有幸目睹了三味书屋的风采,惊叹了周家当年的富裕兴盛,感受了封建思想对就中国人的毒害;在这里 我们终于使小学、初中、高中语文课本中的鱼米之乡,戏曲之乡真实的摆在我们眼前;在这里,我们终于感受到了语文别样的魅力;在这里,我们的灵魂也逐渐被鲁 迅先生的思想所熏陶。

我 们抬手轻抚窗沿,拂过了岁月的尘埃,穿过了历史的沧桑;我们抬脚跨过门槛,穿越时光的阻碍,眼前仿佛真的有一位神情肃穆的先生,正襟危坐在书桌前奋笔疾 书;我们抬眼仰望那四四方方的天空,犹如看到鲁迅先生的灵魂正欲冲破这束缚思想的牢笼,冲向光明,冲向更广阔的远方。在先生的故居中,我们体味历史,感悟 一颗拳拳爱国之心。

至今仍让我难以忘怀的,是鲁迅故居的入口前竖着的两尊铜像。先生笔下的少年闰土和祥林嫂的形象至今屹立不倒,他们或是呆滞或是无忧无虑的神情,又在向我们诉说着什么呢? 

第三站——乌镇

说到鱼米之乡,丝绸之府,那定会想到典型的江南水乡——乌镇。虽历经千年的沧桑,映入我们眼帘的却仍是一幅小桥流水人家的水墨画。

乌镇全镇以河为街,桥街相连,依河筑屋,深宅高檐,河蜯廊坊,过街骑楼,穿竹石栏临河水阁,古色古香,呈现一派古朴明洁的幽静,具有小河流水人家的氛围。住久了城市生活,再走在窄窄的胡弄小巷,看小镇居民在老屋里忙忙碌碌,更是一番别样的风味!

香甜的酒酿,朴素的蓝花布,潺潺的流水,弯弯的拱桥。乌镇,圆了我们一个淡雅的江南梦。 

游学,游心,游情。浙江一游,是一次回归自然的旅行,亦是一次追逐灵魂的奔跑。

(高一(7)班  李妍 沈倩倩 张理佳 孙梦玲)

3  追寻鲁迅的足迹

  一支锋锐的笔犀利的划破纸张,直接割开了黑暗,让一缕缕黎明的光芒透进黑暗的中国,使无数青年走向文艺救国的道路,感染并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中国人。他把名字留给了世界,我们只有沿着他的足迹,追寻他。究竟是怎么的一方水土造就了中国近代史上的伟人?

绍兴的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特别是众多的历代越中先贤,给鲁迅的思想以很大的熏陶和影响。鲁迅7岁启蒙,12岁进三味书屋读书。他不囿于《四书》、《五经》,多方寻求课外读物,从野史、笔记、小说及各种民间文艺中吸取养料,努力掌握文化历史知识。鲁迅从小接触农村,亲近农民,这使他既了解了绍兴的风土人情,又看到了广大劳动人民的苦难生活。

当我们进入鲁迅祖居的时候,我们惊喜地看到早已烂熟于心的三味书屋

三味书屋是清末绍兴城里著名私塾。鲁迅12岁至17岁在这里求学。鲁迅的座位,在书房东北角,一张硬木书桌是鲁迅使用过的原物。有一次鲁迅因故迟到,受到先生批评,就在书桌右上角刻字以自勉。塾师寿镜吾,是一位方正、质朴和博学的人。他的为人和治学精神,给鲁迅留下难忘的印象。三味书屋是三开间的小花厅,本是寿家的书房。寿镜吾在这里坐馆教书达60年,三味书屋后面有一个小园,种有两棵桂树和一棵腊梅树。少年的鲁迅先生就是在这里走出了他求学的第一步。

我们从后堂走出,来到了著名的百草园。 酸 甜的覆盆子,在矮矮的泥墙根一带捉蟋蟀、拔何首乌,夏天在园内纳凉,冬日在雪地上捕鸟雀。这些童年趣事,在鲁迅的心里留下深刻而又美好的印象,一直到晚年 还引起他亲切的怀念。百草园连同周家新台门的房产易主之后,园地的南北两端虽已改变了面貌,而它的主要部分仍基本上保持原样。鲁迅说:我家的后面有一个很大的园,相传叫作百草园。......其中似乎确凿只有一些野草;但那时却是我的乐园不必说碧绿 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栏,高大的皂荚树,紫红的桑椹;......单是周围的短短的泥墙根一带,就有无限趣味。

鲁迅故里内,可以看到昔日鲁迅嬉戏、游玩的周家新台门、周家老台门和朱家台门,追寻鲁迅成长中许多耐人寻味的踪迹,追忆鲁迅作品那字里行间透出的故乡情结,感受那似乎依然回荡于屋内似水流年的纯真时代,亲眼目睹这一中国南方独一无二的居民住宅风格——“绍兴台门。斑驳的历史一一再现,庭院深深的老台门内,一路汇集了多少古老的故事。所以,可以说绍兴的一方水土老台门的桂树和腊梅树,众多儿时的阅历造就了后日立下我以我血荐轩辕、弃医从文的民族魂。

无论如何,鲁迅先生影响了那个峥嵘岁月里的所有的人。那个时代,需要这么一个鲁迅,他是时代的先锋,唤醒了无数人愚昧的心灵,指引人们人间的正道。

     (高一(7)班  傅雨轩  张恒  邓青峰  张孝诚)

4  旅游业的发展对当地环境的影响

在三天的研学旅行中,一团游览了绍兴的沈园,兰亭和鲁迅故居,还有嘉兴的乌镇和南湖,再富庶的江南水乡,最有特色的便是当地四通八达的水路。便利的水路使得江南交通发达,经济也得到良好的发展,这才有了《水仙子 咏江南》中的一江烟水照晴岚,两岸人家接画檐。的诗句。

但是在现代,江南旅游业发展迅速的同时,会不会给当地的环境带来影响呢?

在游览绍兴时便听到这样一句话,一户人家可以什么都没有,但是偏偏不能没有船而绍兴三分之二的道路本来都是不存在的,是后人填埋而成的路,可见绍兴这个地方水资源是多么的丰富了,而绍兴人依水而居,出行都用船,这也是绍兴的一大特色。

但是,就在绍兴这样一个小城市每年却有成千上万的游客前来参观,仅去年一年绍兴便接待旅客6302.82万 人次,是当地人口的十倍,如此庞大的数量,难免给绍兴带来污染。为了开发景区,完善景区的配套服务,不得不牺牲原有的建筑,不管是在沈园还是在鲁迅故居, 在景点的周边,成带状或是环状的商铺一节挨着一家,其中不少是销售食品的店铺,譬如,绍兴臭豆腐有名,游人闻到臭豆腐的香味不禁想去平常一下,而用来盛放 豆腐的盒子,吃豆腐用的竹签,用来擦嘴的餐巾纸因为怕麻烦而丢弃在景区周围,而盒子中的油污沾染在地上,不仅显得非常突兀,还破坏了周边的环境。给清洁人 员带来了不必要的麻烦。而景区出售各种肉串,冰激凌等,既不卫生,也会使得景区的环境情况不容乐观,白色污染令人触目惊心,而商铺紧挨着水道,未经处理的 污水直接排放,是的景区周边的河流十分混浊。如此严重的问题,景区怎能不管?游人前来的目的是为了进一步的了解鲁迅先生,是想了解这位伟人,景区的做法违 背了游览的本意,使得名人故居被商业所包围,成为了文化的孤岛,并且破坏了周边环境,得不偿失。

再 来看看乌镇,同样是富饶的水乡,乌镇的居民只有两千多人这还要加上工作人员,而乌镇一年游客的数量大约有七百万人,景区的压力远远超过绍兴,但是乌镇着重 加强环境的治理与保护,使得乌镇的整体样貌没有因为旅客数量的增加而改变,说到底乌镇的环境保护根源在于两岸的居民和游人,而根据乌镇的治理方案,在岸边 安排工作人员巡查,河道上有保洁员打捞以保证河道的干净。景区的风景不仅仅实在景区内,同样也体现在景区外,两年前乌镇外围的环境不容乐观,道路两旁的房 屋建筑因为年代久远而破旧不堪,这与乌镇的景观格格不入,在乌镇旅游业发展起来后,相关部门积极对周围进行改造,原本坑坑洼洼的道路,铺上了一块块古色古 香的青石板,道路两两旁空荡的荒地取而代之的是错落有致的景观绿化。因为从根本上的治理,乌镇的面貌得到了很大的改观。别致清新的景色不仅让游人玩得舒 心,也让原本居住在乌镇的居民过上了更加优质的生活。

旅游业的发展就应如此,在不破坏当地环境这个大的前提下,对其进行保护和拓展,使其更具有发展性,让地方的景色融入以人为本的思想,为当地的百姓带来便利,带动社会的发展这才是最终的目的。

(高一(7)班  张俊尧  杨文豪  石瀚洋  钟瑞)

5  重温鲁迅  洗礼心灵

灰色的天空下,这里的一切都是黑白色调,白墙黑瓦的房屋,黑灰色的屋檐,浅灰的的路面,这有乌篷船上那些穿着白上衣和灰长裤的船夫,我们忽略了周围服装鲜艳的人们,来到这里,只为感受到浓浓的文化气息。 

 当 纷纷扰扰的尘世一次次掀动生活的虚华,当此起彼伏的喧嚣毫无遮拦的淹没人类的思想,当浮躁,迷茫和虚妄充斥着人们的心灵,鲁迅却用文学的力量来改造社会, 来改造人们的心灵。他,可以是一个对侵略者怒视相识的革命家,也可以是一位文质彬彬的学者,而他集合了这两点,一个拿起笔杆子同故人作斗争的战士。

 令我印象最深刻的是百草园的三味书屋。

 百 草园位于鲁迅故居的后面,北临东咸欢河,东临沈姓房屋,西接染家后院,南宽北窄。且台门为周家智,仁两大房族所有。园里可以种菜,但现在园大草深显得有些 荒凉。这个荒芜的园子不仅瓦砾成堆,杂草丛生,而且有树木,蔓藤,和飞鸟虫兽,是孩子们游玩的好地方。去了百草园,感觉到鲁迅儿时的童趣。

 三味书屋是鲁迅故居里最有名的景点,税务师12岁至17岁求学的地方,位于都昌坊口,他又一名十分严厉的老师:寿镜吾,是一位方正,质朴和博学的人,他的为人和治学精神给鲁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在鲁迅的书桌上有一个字,还有一个小故事哩:说是一天鲁迅上学迟到,被先生用戒尺责罚,从此在桌上刻下了字,以便提醒自己。鲁迅在上学期间还做了一个三到书签,夹在自己的书中,书签上的三到是眼到,口到,心到。这对我们学习颇有帮助。

鲁迅,他是一面旗帜,一种精神,就像毛主席在《新民主主义论》里写的他的骨头是最坚硬的一根,他的身材虽然并不高大,可他的精神和节气却感召着整个中华名族。人们把鲁迅先生誉为民族魂,所以群众们把他举得很高,但他从不骄傲,又不突出自己的地位,卖弄自己的学识,只是默默听着而已。

先生是孤独的,在多少个夜里,昏黄的灯光下,有先生写作的身影,先生用一支笔向整个中国黑暗时会发出厌恶的《呐喊》,一个人横眉冷对千夫指,与腐朽势力作斗争,将整个中华大地上的愚昧的人们唤醒,先生年轻时曾经学过医,希望拯救病中的人们,但后来又发现,医思想比医人更重要,先生就毅然弃医从文。

只要有鲁迅的文章在,他的思想就不会被磨灭,只要有他的书,就会有人去品位,先生的思想和精神也就会永恒的传承下去。虽然鲁迅先生走了,可他的精神永远都在。

参观完鲁迅故居,感受他过人的进步思想,伟大的笔尖力量,和他儿时的纯真烂漫。

感觉自己受到了心灵的洗礼。

(高一(7)班  王和萌  王依晴  席晓娟  柯怡凡)

6  现代古风的色彩

四月,正是春天到来之际,接连几天的阴雨天气冲刷了这旅途的道路。研学旅行的第二天,我们看着窗外不断变化的风景,期待着下一个站点。高速公路上不再是那冒着烟的工厂,亦或是繁华高大的现代楼房,步入眼帘的是那片片青翠的绿树油田和简单朴素的双层房屋。

大巴平稳驶入了一片白墙围绕的小镇,熙熙攘攘的人群在刚出的阳光下等待着,包括我们。导游带领我们进入了景点,似乎一瞬间我们穿越回到了若干年前,烟柳画桥,小桥流水,江南水乡的美宛若人间天堂。

现 代繁华城市下有着乌镇古城的灰白色。漫步在乌镇小道上,看着两边用木板搭起的房屋,白色的墙在多年风雨的洗礼下渐渐染成了灰白色,黑色的砖砌屋顶也显得格 外清新又古朴。虽然是旧房子,低矮却错落有致,不夸张也不鲜艳。江南水乡自然少不了流水,小镇里有一条河流,走在小桥上,潺潺水声恰似弦音拨动,令人沉 醉。两岸是历经风浪的班驳和亘古柔情的飘零,一泓清水所承载的,是似水流年的痕迹和沧桑。远离城市喧嚣,寻份心灵上的宁静,古朴淡雅。

现 代繁华城市下有着茅盾故乡的青蓝色。乌镇是著名文学家茅盾的故乡,在参观景点时,导游带领我们去了茅盾曾经居住过的街道,这条街俗称东大街,据说曾有许多 大户人家居住。看着房屋内部的精致木雕,着实令人叹为观止。参观途中,令我印象深刻的是那里的蓝印花布,在染布坊里,导游介绍了制作过程,那蓝色取自板蓝 根叶,是自然着色,看着那青蓝色的印花布制成的背包、衣裙,我们再次痴迷于这江南水乡的人文美。随后不久,我们就去了茅盾故居,精致的木刻家具和木板楼 梯,让我们仿佛可以看到大文学家在此居住的场景,在立志书院我们脑海中似乎又浮现了他在此读书的场景,激励着我们努力学习:过去的,让它过去,永远不要回顾;未来的,等来了时再说,不要空想;我们只抓住了现在,用我们现在的理想,做我们所应该做的。走着走着,我们又被院内茅盾亲手栽种的植株所吸引,那抹绿色,时隔八十年之久,在春天明媚阳光下,在我们眼前,在我们心里,疯狂生长。远离现代浮华,寻份精神上的寄托,宁静致远。

现 代繁华城市下有着年少青春的金黄色。在这座古城里,我们度过了一段不一样的时光,美好的青春在阳光的照耀下显得格外明亮。第一次与同班同学出远门旅行,内 心的激动与喜悦不言而喻。在乌镇这个古色古香的小地方,我们感悟历史,拥抱自然,青春年少的我们在这段旅程上欢歌笑语,用不一样的方式学习、开阔眼界。我 们成长着,懂得了团队合作,懂得了包容宽恕,懂得了为他人着想,懂得了友谊的真谛。正如茅盾所说:书本上的知识而外,尚须从生活的人生中获得知识。 或许青春正是这样,我们随着年龄的增长,逐渐成熟稳重,我们有时会和朋友疯玩至深夜,有时会和朋友冷战至多日,在这种磕磕绊绊中,我们完善着自己,找寻着 人生的前进方向,最终,当我们都长大了,回头看着这些陪伴我们的朋友,我想我们会怀念这段青春美好时光,感谢这一路他们的陪伴和帮助。没错,青春正是这 样,在各种风雨的洗礼下,最后终会在那金黄的明媚阳光下,散发着光芒。远离城市繁华,寻求灵魂的升华,品味感悟。

现 代不同以往,却又存留古风,无论风景如何变化,无论时代如何变迁,这座乌镇古城都存留它那不变的色彩,这段旅程都有着我们的脚印和汗水,风雨冲刷,阳光却 依旧,清新秀丽的自然,勤劳朴素的品质,充满梦想和未知数的青春是富有色彩的,唯愿不变的,是那份,珍贵的,心情,回忆。

                        (高一(7)班  董宝妮  周启凡  董岳妍  朱晔宇)     

8  春之韶华四月天,美之浙江研学行

春天走进四月,我们走进浙江。温暖的风如玉手拂面,沿途那花、那草、那树,花红柳绿让人目不暇接、流连忘返。明媚的阳光散落在嫩嫩的花瓣里,为四月春天特有的自然风情做了一个精致的定格。都展示出春之韶华、美之浙江的风韵。

沈园之韵

 绍兴,是著名的历史古城。在那里我和同学们首先游玩了沈园。这里是一个让人流连忘返的地方。在进入之前,导游为我们详细的介绍了沈园厚重的历史背景。

说到沈园,我们脑海中浮现了一个文豪的名字~~陆游。沈园其实就是因为陆游才名声大噪。

在沈园门口,我首先见到了断情之歌的 奇石。两块缢裂的岩石立在水中,绿水印着石影显得更加清新。据说,这两块石头是用来纪念陆游与唐婉凄美的爱情故事。进入园内,映入眼帘的是连片的竹林,我 深深陷入了沈园的花香鸟语之中,就这样神游,不知不觉已被领到了一面墙壁之前。不错,题在这之上的就是《钗头凤》,是由陆游与唐婉同著。这其中蕴含着他们 之间诚挚的爱情。这种爱情的神韵让我沉醉,尽管他们不能厮守,但忠贞不渝,一心一意的情义始终是沈园的魂魄所在。

 沈园之韵,在我游览之后给留下深刻印象。这里有青山绿水,也有鸟语花香,但最有神韵的,该属那醉人心脾,感人肺腑的人间真情吧。

兰亭之秀

我们第二站到达了兰亭,早在高一上学期我们便学习了家喻户晓的天下第一行书——《兰亭集序》。作者王羲之及他的朋友还曾在这里流觞曲水,饮酒作诗。

进 去兰亭景区,首先映入眼帘的是茂密的翠竹。由于是在春天,又有许多绿笋冒出了尖尖的头,给人一种幽静的感觉。再往里走,便到了曲水流觞的细长的小溪从上游 流过来,似乎看见了王羲之和他的朋友们一起作诗,快乐饮酒的场景,最终我们游览完了兰亭。这次游玩使我深切了解到了《兰亭集序》的写作背景,这里的美景令 我流连忘返。

故居之怀

与其说鲁迅先生的精神不死,不如说鲁迅先生的精神正在发芽滋长,播散到大众的心里。——叶圣陶

还 未进去,鲁迅先生那充溢着对封建社会礼教的不屑与讽刺的严肃的面容便骤然出现在眼前,几乎是一瞬间所有的一切便笼上一层神圣的面纱,书房的森森书气,百草 园的勃勃生机,三味书屋的阵阵书香,都将那来自于多年前鲁迅先生那集正气于一身的伟岸雄姿深深的烙印在我的内心深处。我陷入了深深的思考:究竟如何才能让 一个人的名字经历岁月的斑驳与人世的磨练还依旧深深烙印进人民的内心?

也许只有真正的一心为民吧。

乌镇之美

乌镇位于浙江省的桐乡市,是中国留下的唯一一个保留江南风情的枕上之乡。初次去乌镇,自嘉兴市有几十公里的行程。

 我 们到了乌镇的景区后,第一反应是乌镇十分之大,十分之绕,有许多的祠堂和名人故居。这里有文学巨匠矛盾故居,还向人们介绍了古代的乌镇的礼仪,文学,和生 活用品遗迹。乌镇的建筑大多是以徽派的建筑而建设的。每家门前都连接着条小河,贯穿了整个镇子。街上的道路十分狭窄,道路旁压着两层小楼,楼里的人都是乌 镇的居民,他们在这里生长生活,面对着每日熙熙攘攘的人流,他们仍保卫着自己最本质的心灵。

乌镇之美,在于其深厚的文化底蕴,在于其唯美的江南风光,在于其质朴的人文情怀。在这里我的心灵受到了洗礼,感受到江南文化,这就是乌镇,一个平凡的水乡。

四月的春天是个充满活力的季节,草长莺飞,鲜花芳菲,尽显春之韶华的风韵。浙江的春色染绿了大地,染绿了文字,也染绿了人们的心情!

(高一(7)班  李昊远  李琪琪  经东森  李坤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