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下高中语文阅读教学的策略与做法初探
时间:2013-12-29 18:22 作者:admin111 来源:未知 阅读次数: 次
合肥七中 巫绪忠 “只有书籍能把辽阔的空间和漫长的时间浇灌给你,能把一切高贵的生命早已飘散的信号传递给你,使你驰骋古今,经天纬地。”可以说阅读是语文生命的灵魂,甚而是人生的灵魂。没有阅读的人生是苍白的,是暗淡的。新课程指导下的教师有责任引导学生喜欢阅读,学会阅读,书香飘飘才是语文。然而在现实的语文教学中,阅读教学可谓是耗时最多而收效甚微的一项。作为阅读主体的学生,从小学到中学,学了那么多课文,背了那么多经典,做了那么多笔记,最终却鲜有人形成良好的读书习惯和具备独立阅读、分析文章的能力,语文素养大幅度提高的更是少之又少,这不能不说是语文阅读教学的失败。当前,伴随着新教材的推广和新课程标准的实施,语文界探索阅读教学新模式的声音此起彼伏,各种阅读指导方法层出不穷。笔者所在学校的年级学科组对此也进行了一些探索与尝试。 一、拓源,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 现实的语文教学中,常常有这样一种现象,就是一些看似对语文学科不怎么用功但喜欢阅读及写写文章的学生,总能在大考小考中取得不错的成绩。这就让我们不能不反思我们的阅读教学应首重什么。 长期以来,语文阅读教学囿于教材,教师总是试图通过精讲精炼来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然而现实往往事倍功半,甚至徒劳无功。究其原因,“生理解剖学”式的教学方法和以获得“生理解剖”结果为认知目的的高中阅读教学,不仅违背了阅读的根本目的,也让我们的学生在一次次“解剖”中失去了对阅读的兴趣。就像解剖了金鱼,却难以鉴赏它的美丽;测量了长城,却难以领悟它的雄伟一样。在这样一种形式下,阅读教学收效甚微也是理所当然的了。 “问渠哪得清如许,唯有源头活水来。”因此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拓展学生的阅读面应是阅读教学需要首重的问题。基于这样一种认识,我们认为: 首先,平时的语文课堂教学,要注重对学生阅读兴趣的激发。因为考试,阅读教学整体上存在的割裂和肢解状态很是严重,几乎是完全的“应试决策”,把生动活泼充满灵性的阅读变得无趣和无味,不仅消解了学生的阅读兴趣,而且败坏了学生的阅读胃口。鉴于此,我们倡导“灵性阅读”。教学中不排斥技术和分析,但更强调解读阐释的多元化,鼓励学生对文本作出自己的解读,并让不同的声音在课堂上进行碰撞,强调阅读的个性化和创造性。注重对学生语言积累、情感积累、思维积累的激活;也注重以文本为媒介的“对话”,与自然对话,与社会对话,与古人对话,与他人对话,与本我对话,与过去的我的对话。“阅读是一个读者与文本相互作用,构建意义的动态过程。构建意义的实质是读者激活原有的知识,运用阅读策略、适应阅读条件的能力。”这不仅代表了现代的阅读理念,也充分地体现了 “新课标”精神,通过阅读进行生命的碰撞、交流和沟通,才能把僵死的文本变成生命之流,变成文化血脉,变成精神风向,变成激发学生阅读兴趣的摇篮。 其次,教师要想方设法让学生广泛阅读。而在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的起始阶段,要充分尊重学生的阅读兴趣,因为学生的阅读关注与他们的心理发育成长关系极为密切,它反映了学生心理成长一定发展阶段的概貌;它受制于学生心理发展的水平,同时也能限制或促进他们心理的发展。因此只要其内容健康,教师都应给予鼓励和积极的评价,并积极的为学生搭建相互交流的平台,以期更好的延续阅读的兴趣,并渐渐养成阅读的习惯。鉴于此,在先期的教学中,我们采用了多种方式来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如评选班级课外博览之星、阅读知识竞赛和以推荐课外读物为主题的课前三分钟演讲等活动,而以学生的兴趣为基础作读书笔记则是其中最主要的一项活动。 二、正法,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 重视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是语文教学的客观要求。但是我们在教学中,却不得不认真思考两个问题:我们到底要培养学生怎样的阅读习惯?怎样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如果这两个问题不能正确的解决,对学生阅读习惯的培养没有一个正确的思路,那么,我们“培养”的结果或许将事倍功半,甚至会适得其反。通常意义上的阅读习惯强调的是阅读的方式、方法与技巧,这无可厚非,必要的阅读指导在阅读教学中不可或缺,但阅读的方式、方法与技巧更多地需要学生在自主阅读中习得。 因此阅读习惯的培养首先是培养学生喜读书的习惯,不分课内课外,不避大俗大雅,只要思想内容健康,行文规范绝少错误,任何报刊书籍,都鼓励学生去读。让学生在读的过程中去应用课堂上习得的阅读方法,并最终在读中摸索出一条适合自己的阅读的路子来。 其次,在喜读书的基础上,进而提倡生活化的阅读,即让阅读成为学生生活中的一大需求,成为其获得生活教益和思想提升的一大源泉。这就需要我们在平时的教学中摆脱严重的功利化倾向,不一味强调阅读与考试的关系,而应以文本为媒介,采用多样的形式让学生认识到阅读与生活的联系。只有当阅读行为真正融入了学生的生活,阅读行为才能有意义,阅读也才能真正成为一种可延续的生命活动。 再次要以课堂教学为依托,养成学生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即学会读书时圈点批注作笔记。这一习惯的养成在先期需要教师的规范、约束与指导,然后慢慢地从课内向课外延伸。三、清源,提高学生的阅读品位 针对学生现阶段阅读心理发展的水平,前面谈到了要尊重学生的阅读兴趣,阅读要与学生既有、现有和将有的生活相联系,但是我们的语文阅读教学还肩负着引导学生阅读经典名著,提升学生阅读品位的任务。因此引领学生走向名著是每一个语文教师不可推卸的责任。现阶段多数学生不读名著的原因是看不懂,没兴趣。鉴于此我们首先必须进行阅读名著的意义的教育,使学生认识到名著经过时间的积淀与筛选,蕴含着丰富的人文内容,必须从中汲取精神营养,获取精神力量。使其产生心理需求,克服畏难情绪。其次让一些读过部分名著的学生宣讲他们的阅读过程和阅读体验,以激发多数学生阅读兴趣。同时鼓励学生读不懂,先看再说,允许不求甚解。并提倡一看、二看、三看,不断回头看,加深认识,产生顿悟。再次,针对学生的看不懂,我们还可以不定期地开展名著导读、答疑、讨论等活动,使学生读出兴趣,再逐渐地把兴趣转成习惯,使习惯化为修养,从而提升学生阅读品位。 四、评价,建立良好的促读机制 万事开头难,为了让绝大多数学生能真正的把书读起来并逐渐生活化,同时也为了给学生搭建一个交流的平台,在起始阶段,我们建立了一套评价促读机制。首先要求学生每天的阅读量不少于2000字,并填写相应的日记录卡(见附页表一);其次为推进课外阅读,提高阅读质量,以自由组合为原则组织的阅读小组每周进行一次小型阅读交流,并对别人的读书笔记作出评价。再次每月进行一次阅读小结。小结时,学生填写《课外阅读月自我评价和反省表》(见附页表二);师生根据《课外阅读月评价表》(见附页表三)对每位学生进行阶段性评价,并将此作为认定学分的主要依据。 阅读教学的路还很长,其间的问题也会有很多,但我们相信“求真”以“务实”为本,只要我们真真实实地做起来了,就一定能够破除阅读教学中的“遮蔽”,走出“迷困”。 附页 表一:课外阅读日记录卡 姓名: 班级: 模块: 日期:
姓名: 班级: 模块: 日期:
姓名: 班级: 小组长: 模块: 日期:
|
|||||||||||||||||||||||||||||||||||||||||||||||||||
- 上一篇 : 巧教头手倒立
- 下一篇 : 新课程下的数学教学的研究